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3:12
(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
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
“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
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2年发表处
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
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
则吉尔老婆子》(15)、《鹰之歌》(1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
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
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
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者搏风击浪的勇
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
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
《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
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
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
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
*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
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
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
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
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
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
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
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
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
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
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
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
《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
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共同财富。
前苏联作家
【生平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文学创作】
1、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组织于18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2年发表*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从此蜚声*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 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被认为是“*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 宣布:“人这个字 听起来 多么自 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理想的人。1905年*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分写了讨伐沙皇**杀*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事业的危害。
2、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定居卡普里岛。翌年5月,和列宁 一起参加了在 那里举行的*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委员的鲍格丹诺夫比较接近,参加了以后者为首的前进派活动,并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 。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经验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3、后期生活与创作
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住在圣彼得堡。1914年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著文谴责战争和沙文主义思潮。1915年创办《纪事》杂志,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本质,还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于介绍*各民族文化。
在1917年十月*的准备和进行期间,高尔基认为当时*的无产阶级应首先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创造条件,由此出发,他反对二月*后不久便进行社会主义*,同布尔什维克党发 生了分歧 ,曾发表一 组题为《不合时 宜的思想》的政论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在后来发表的特写《列宁》及一系列文章中,他多次谈到自己的错误。1918~1921 年间 ,他积极投入各项文化活动 ,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到十月*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1928年回国后,高尔基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前*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力量的壮大。他还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3:12
(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
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
“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
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2年发表处
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
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
则吉尔老婆子》(15)、《鹰之歌》(1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
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
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
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者搏风击浪的勇
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
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
《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
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
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
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
*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
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
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
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
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
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
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
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十月*之后的十年间,高尔基因健康欠佳,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
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
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1921年,他遵照列宁忠告,到国外养病。
1931年回国之后,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
金的一生》,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他去世前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
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
《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
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
级的共同财富。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3:13
黑格尔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父亲是税局*。1780年起他就读于本城文科中学,接受古典和启蒙教育。他在这期间所写的几篇短文,如《三人间交谈》、《谈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宗教》、《谈古今诗人的显著区别》等,显示出他喜欢分析历史故事中的矛盾、对传统宗教观念采取批判态度的倾向。他在美学中关于当代诗人已不再起广泛作用的观点,也在此时相当明确地提了出来。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他对于哲学充满兴趣,十分努力,而对于正统神学则很反感。在学院里,黑格尔同荷尔德林、F.W.J.谢林结识,他们之间的友谊对于他的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当时都是法国*的热忱拥护者。以后黑格尔对于法国*基本保持肯定态度。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牧师的职务。1793~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个贵族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时期黑格尔对法国*以后罗伯斯庇尔的恐怖统治持谴责态度。1797年末至1800年,黑格尔到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这里的待遇比在伯尔尼优越,又能与好友荷尔德林生活在一起,为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801年1月黑格尔在继承父亲的一部分遗产之后,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他与谢林一起开课,又合办《哲学评论》。直到《精神现象学》出版之前,两人一直合作,保持着良好的友谊。1801年黑格尔通过了学位论文和讲课资格的答辩。 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 1804年黑格尔成为耶拿矿物学会鉴定员和威斯特伐仑自然研究会正式会员。1807年成为海德堡物理学会名誉会员。1807年 3月黑格尔迁居班堡,任《班堡报》的编辑。由于他的报纸同情拿破仑,一再与慕尼黑官方发生纠葛,一年后他辞去这个职务。1808年12月黑格尔转到纽伦堡任中学校长。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6年《福斯报》发表庆祝黑格尔生日的报道,受到普鲁士国王的警告。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1831年11月14日黑格尔病逝于柏林。
黑格尔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逻辑学”到底是这样的一门学问呢?黑格尔本人是这么说的:
“逻辑学乃是纯粹理念之科学。所谓理念,就是作为思维抽象要素的理念”。(页63)
这句话的关键词乃是“纯粹的”。逻辑学所研究的对象——理念(或云“范畴”、“纯粹思维规定”、“纯粹概念”)——乃是“纯粹的”,或换句话说,是扬弃了感性表象之有限性的无限者。由此我们似乎不难推出:是否以纯粹思维本身为研究对象,应当成为逻辑学与一般经验科学之间互相区别的界标。
但这样说好像还是太玄乎了。读者可能会问:放眼四里,蓝天白云、狮虫虎豹,哪一个不是被感性地给予我们的经验事物呢?黑格尔所说的“纯粹理念”或“纯粹思维”又在哪里呢?
黑格尔的回答则颇耐人寻味。他说:“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里”(《大逻辑》上册页7)。他的意思是:经验事物本身固然不直接是纯粹思维形式,但只要我们对它们进行了言说,纯粹思维形式就必定会渗入我们的语言之中。比如,简简单单的一句话——“这片叶子是绿的”——就已经蕴涵了“是”的范畴与个体性范畴;而“太阳晒热了石头”这句话则又蕴涵了因果范畴。从这个角度看,“纯思形式”原来并不神秘,它们其实就隐身于我们的语言中,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打着交道。不过,也正是因为我们太熟悉它们了,所以哲学家一旦将这些思维形式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提了出来,一般人反而会觉得玄乎了。
这就又牵扯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哲学家到底是如何面对(而不仅仅是运用)那些思维范畴本身的呢?哲学家也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呀!
此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逻辑学》的治学方法——反思——中。黑格尔分别用了两个词来表示“反思”这个意思。一个是拉丁语“Reflexion”,另一个则是德文土词“Nachdenken”(也有人译为“后思”的)。前一个词的本义是指光学上的反射现象。我们知道,光在碰到物体时会按入射角该变自己的方向——因此,我们若要看到光源,就得逆着光路回过头去看,而不能仅仅凝视着被光映照的物体。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纯粹范畴就可比作光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直接接触的感性表象则可比作被光映照之物体。要认识纯思,光看感性表象是不够的,我们还得逆着光路,返回到光源上去。这种返回也正是一种对于思想本身的追溯——而德语词“Nachdenken”中的前缀“Nach”,恰有“追溯、根据”之义。
这下事情多少有点清楚了:《逻辑学》是研究纯粹思维的学问,研究的方式则是“反思”。但仅仅说过这一步,我们还不足以彰显《逻辑学》的体系与其他哲学家的体系之间的差异。就拿黑格尔以前的大哲学家康德来说吧,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开列出来的范畴表,其实就是十二个纯粹思维规定;而他对于经验科学得以可能的前提所进行的“批判”,也可以算作是一种哲学“反思”。黑格尔思想的原创性到底又体现在何处呢?
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说的确超越了前人,黑格尔在《逻辑学》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这一部分中,花了不少篇幅来批评康德。对于读者来说,准确理解黑格尔的康德观,也是切入《逻辑学》自身思想的一条重要通道。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康德版本的范畴理论与黑格尔版本的范畴理论并完全是一回事。就将范畴本身认定为没有感性杂质的思维形式而言,黑格尔的确深受康德的启发。但他却很难进一步赞同他的这位老前辈的下述三个主张:1)思维形式仅仅就其来源来说才是纯粹的,但就其运用来说,它们必须与经验质料相互配合才能构成货真价实的知识;2)纯粹思维形式只能是“先验主体”活动的产物,而“先验主体”又与“物自体”构成了两个不可被彼此还原的绝对极点;3)如果我们硬是要超越地将思之范畴加诸于经验之外无限者——如上帝、灵魂、自由——的话,那么我们只可能得到一串“辨证幻相”。对此,黑格尔的正面意见是:1)思维形式与感性质料间的关系,并不是外在的配合关系——相反,有限的感性表象本身就是无限的精神的外化;2)思维不仅仅是我们(即先验主体)的思维,而且还是事情本身(既超越的客体 )的思维。换句话说,“物自体”与“先验主体”原本就是一回事,因为物自体本身就是能动的精神;3)我们也不能像康德那样,因为惧怕矛盾而拒斥“辨证幻相”,因为辨证的矛盾运动其实就是事情本身(即绝对精神)的*。
黑格尔对于康德范畴观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出了他对于康德的“批判”方法本身的批评。在他看来,康德所做的,只是从肯定经验事实(即实证科学的有效性)出发,对它们得以成立的逻辑前提进行反思。这种从结论到根据的外在反思是无法展现精神发展自身、外化自身的内在动力的,而至多只能将诸范畴像展列物品一样机械地摆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康德的哲学反思是不彻底的,他通过“批判”方法而发现的“先验逻辑”,也仅仅处在《逻辑学》所研究的“辨证逻辑”的门槛上。
通过黑格尔的思想与康德思想之间异同的这番辨析,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地来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进行界说了:
《逻辑学》研究的,其实就是事物自身的纯粹思维规定。这种研究需要的,乃是对于精神自身的自我逻辑运动的把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3:14
黑格尔写过一本《逻辑学》
至于 高尔斯基
好象没有此人 你记错了吧
[或者是 由于翻译问题 导致在网上找不到这个数学家
有一个叫高尔基的
【生平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
【文学创作】
1、早期生活与创作
高尔基4岁丧父,11岁起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漫游*各地,广泛了解民情;其间因参加秘密*组织于18年被捕,获释后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2年发表*作《马卡尔·楚德拉》,不久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 》,从此蜚声*和欧洲文坛。他只上过2年学 ,完全 靠自学成才。
早期创作多为短篇体裁。其中,《马卡尔·楚德拉》和《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等作品以黑暗与光明的强烈对比,歌颂向往光明及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献身的 英雄人物,具有 鲜明的浪漫 主义特色。《 切尔卡什》、《柯诺瓦洛夫》和《因为烦闷无聊》等小说,则着力真实具体描写下层人们的苦难生活,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愤怒情绪,艺术上属 于现实主义 。收入两卷 集的短篇 小说《读者》和评论文章《保尔·魏尔兰和颓废派》等,还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就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和鲜明的反颓废派艺术立场。
在19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完成的《 福玛·高尔杰耶夫 》和《三人》两部中篇小说,通过较广阔的现实画面,着重揭示青年主人公人生探索的主题。
从1900年起,高尔基参加并主持知识出版社的工作,通过出版《知识》丛刊团结了当时*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1901年他在圣彼得堡写传单揭露沙皇**示威学生的暴行,号召推翻*制度,同年发表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充满**,被认为是“*的宣言书”;这一年他还受*政党的委托建立秘密印刷所,为此第二次被捕、遭流放。
20世纪初高尔基接连写了几部剧本,其中的《小市民》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塑造了活生生的工人形象;《底层》深刻批判对幸福的消极等待思想,剧中的一个人物 宣布:“人这个字 听起来 多么自 豪”《避暑客》、《太阳的孩子》和《野蛮人》三剧则及时揭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分化,鞭笞抛弃*理想的人。1905年*爆发初期,他曾以目击者的身分写了讨伐沙皇**杀*群众的传单,号召人民奋起斗争,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民主工党的《新生活报》和《战斗报》的出版,多方努力为者筹划经费和武器。这期间他还发表大量政论,其中《谈谈小市民习气》一文深刻分析小市民习气的社会根源、心理特征及其对*事业的危害。
2、中期生活与创作
1906年初,高尔基秘密离开俄罗斯到美国,在那里宣传*,为党募集经费。同年在美国写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前者通过一个工厂的工人群众同工厂主面对面的激烈冲突,成功地表现了工人阶级不怕牺牲的团结战斗精神;后者取材于1902年索尔莫沃工人五一*事件,突出塑造了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巴维尔及其在现实的教育下由逆来顺受转变为坚定的*战士的母亲尼洛夫娜的形象。两部作品都渗透着对历史进步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在现实的*发展中表现现实的创作原则,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在美国期间,作家还写了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论《我的访问记》和特写《在美国》。
*暂告失败后,高尔基于1906年秋从美国到意大利 ,定居卡普里岛。翌年5月,和列宁 一起参加了在 那里举行的*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此后几年里,他创作了《没用人的一生》、《夏天》和《奥古洛夫镇》等中篇小说,《最后一代》和《瓦萨·日烈兹诺娃》等剧本,以及《意大利童话》和《俄罗斯童话》等一批优秀作品,在此期间,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同当时担任党*委员的鲍格丹诺夫比较接近,参加了以后者为首的前进派活动,并受其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他的中篇小说《忏悔》宣扬明显的造神论思想 。当时他发表的一些论文以及专著《*文学史》等,也包含不同程度的“观念复合”、“经验组织”和造神论等错误观点。经列宁的批评帮助,他逐渐提高认识,脱离前进派集团。
3、后期生活与创作
1913年底,高尔基回到*,住在圣彼得堡。1914年编辑出版《无产阶级作家文集》,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著文谴责战争和沙文主义思潮。1915年创办《纪事》杂志,揭露帝国主义战争的掠夺本质,还建立了“帆”出版社,致力于介绍*各民族文化。
在1917年十月*的准备和进行期间,高尔基认为当时*的无产阶级应首先与代表先进科学技术力量的知识分子结成联盟,用科技知识武装人民,为未来*创造条件,由此出发,他反对二月*后不久便进行社会主义*,同布尔什维克党发 生了分歧 ,曾发表一 组题为《不合时 宜的思想》的政论文章,指责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本人。在后来发表的特写《列宁》及一系列文章中,他多次谈到自己的错误。1918~1921 年间 ,他积极投入各项文化活动 ,倡议并亲自主持创办多种杂志,组建新的文化队伍,成立世界文学出版社。
1921年夏天,因病复发出国就医 ,直到 1928 年基本上住在意大利索伦托。他一边治病休养,一边通过书信和会见来访者尽力抵制拉普等一些团体的极“左”和宗派主义错误,为培养青年作者及团结不同风格的作家做了大量工作。他还努力创作,发表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和特写《列宁》,完成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走向*道路,劳动者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1924~192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在从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到十月*的广阔历史背景上描写一个家庭三代人的变迁,从心理和道德角度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必然衰落。
1928年回国后,高尔基曾两次到全国各地旅行参观,写了长篇报告文学《苏联游记》。1931年起定居莫斯科。晚年的创作中,剧本《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表现了资本主义的没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写了十月*前*社会40年的历史变迁,以一个个人主义知识分子为中心人物反映出*力量的壮大。他还发表《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一系列论文,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1934年当选苏联作家协会第一任*。
高尔基的作品从20世纪初开始陆续被介绍到中国。他的许多小说、剧本和论著都不仅有了中译本,而且还被编选成单卷、多卷的《高尔基文集》出版。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五四以后新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04 03:14
应该是高尔基,不是高尔斯基
高尔基(1868~1936)——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Gorkey,Maksim)
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市一个木工家庭,1936年6月18日卒于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