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科举制度为何在晚清会被废除?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04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8:24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之后便逐渐成为了历朝历代主要的*选拔机制。科举制的出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家人才选拔的问题。比如唐太宗曾访查御史府时,看着进进出出的士子们,便十分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对于王朝的人才选拔的重要性。

自隋唐开始,科举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早、中期,到了晚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难以跟上时代的需要,最后在经过清*的几番改革之后,终于在光绪三十一年的时候正式将其废除。那么问题来了,科举制沿用数百年都未曾落伍,可为何到了晚清时期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呢?

关于清朝为何废除科举制,我们下面举两点来加以说明!

清朝刚刚入关的时候,很多制度基本上都是沿用明朝的,自然科举制也不例外。前清时期,清*选定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的试题,并规定必须使用排偶体裁,这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八股文”。相对于前面的众多朝代来说,清朝对使用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还是比较重视的,为此也制定了不少的条款来规范考生和监考官的行为,尽量做到严谨和公正。如果在考试中出现了徇私舞弊的*,一经发现便会遭到流放或者是斩首。而那些通过朝廷举行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读书人,也的确给早期清朝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清朝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逐渐趋于稳定之后,在思想文化上的禁锢也越来越严重,清朝前期的*比比皆是。比如雍正朝时期的吕留良案就是典例之一。那些参加科考的读书人不敢翻阅朝廷禁止的书籍,只得在考试范围内的四书五经中游走,虽然自己的八股文章越写越好,但是其思想也僵化得越发严重。

但我们注意了,朝廷这样做,难受的并不仅仅是考生,考官们也同样难受。因为朝廷的种种*,考官们在进行选题的时候就十分局限,为了不出现重复的试题,考官们不得不从字里行间去定试题。在乾隆五十七年的时候,时任礼部尚书的纪昀就上奏乾隆说,目前《春秋》一书中可以用做出题的地方实在很少,全部累加起来也不过数十处,现在各省考试的试题都出现重复的现象了。由此可见,此时科举考试的弊端已经可见一斑。

到了清朝中后期,开始涌现了一批以恭亲王奕䜣、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督抚为核心的洋务改革派,他们看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人人心之向往,于是便开始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兴办洋务以求自强。虽然说兴办洋务,向西方相近科学技术学习是件好事,但是这在朝廷的守旧派看来,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崇洋媚外的举动。于是新旧两派,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斗争,而科举考试便成为了首先争论的焦点。

同治元年,恭亲王奕䜣上奏说科举考试的内容与主旨已经与当前时代脱节,通过僵化呆板考试制度出来的*,已经无法适应现在清朝国内形势下的治理。恭亲王奕䜣于是便主张创办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专业的外语翻译人才。而李鸿章也在上海筹建了广方言馆,作为呼应。自此,新式学堂开始逐渐走上历史舞台。在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时间里,洋务派所创办的新式学堂就有二十四所之多,培养的人才也多种多样,例如工程、兵器制造、通讯等等,总而言之,相对于科举考试还是要进步得多。

不过,此时的科举制度仍然是主要的教育及人才选拔制度,仍然被很多士人看作是进入仕途的不二之法,而洋务派所建造起来的新式学堂却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又受到了守旧派的强烈打压,所以新式学堂所招收的学生人数并不多,运转起来也并不容易。但是,洋务派建造新式学堂的举动,却也打破了沿袭千年之久的科举制一统天下之局面。当然了,新式学堂虽然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它却培养出了一批近代科技和军事人才的新知识分子,在文教方面起到了树立风气之作用。

18年9月21日,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戊戌六君子也遭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是,虽然维新运动失败了,但是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运动并没有彻底的中断,相反,在慈禧太后掌权之后,科举制改革才得以废除。为何呢?

我们知道,在慈禧囚禁光绪帝,终结维新变法之后便开始重掌大权。当时山东地区兴起的义和团运动逐渐蔓延至北京地区,慈禧太后试图通过这股力量来与西方列强做出对抗,可结果却引来了八国联军。慈禧太后最终无力抵抗,便连夜逃出了北京,逃往西安。在西安时,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于是便主动提出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

光绪二十七年,在慈禧太后的推动之下,清*组织成立了督办政务处,专门负责对新政的规划,奕䜣、李鸿章和荣禄等6人作为督办政务的大臣,开始逐步推行新政,而这其中科举制度的改革就是新政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当时李鸿章等人对于如何在教育学制的领域推行新政达成了一致共识,认为必须彻底整改科举制度,才能够真正的选拔到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而如果单靠僵硬死板的科举制来选拔人才的话,所得到的也便是僵硬死板的而已,根本无法适应当下清朝内部形势的发展。

最后在一番精心的筹划下,督办政务处提出了三点建议:

停止科举考试,废除原有的八股文等考试形式;设立新式学堂,将各省、州、府的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种形式的学堂,学生只要从学堂顺利毕业,便可获得功名;奖励游学,选拔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回来以后便可获得进士或举人身份。

在经过这一轮改革之后,科举制度的地位就变得微乎其微了,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二,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上奏光绪帝要求立刻停止科举考试,并大力推广学堂。面对袁世凯等人的请求,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也就坚定了废除科举制度的决心,同年四月正式颁布诏令:

要求“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

并强调说,“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又皆切于实用”,全国上下要“多建学堂,普及教育……著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城乡各处编设蒙小学堂”

自此,存在于中国历史上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就此宣布结束,而取而代之便是近代化的学堂*。当然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无数人的努力换来的结果。但不管怎样,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中国近代化教育的发展扫清了障碍,从而也极大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新进程。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