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3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4:28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翻译: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在河面闪现。
好象萤火虫,静静的映照着水面。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渔灯的光亮随着细浪散开,仿佛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不断闪烁
查慎行诗中的哀叹着实不少,几乎每集必有,细细读来,他的哀叹全因家贫,然而与一般文人不一样的是,他身上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他对于功名的渴望不像大部分文人那么强烈,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也并不明显,尽管他也关心民间疾苦,但那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穷困而引发的同情;他也没有古代文人较为普遍的怀才不遇的嗟叹,通览《敬业堂诗集》,我们很少找到这样的诗句;他也感叹功名难就,但不是从自视甚高的心态出发;他也没有更多地去抱怨这个时代,没有过多的故国之思,而是积极融入这个时代,获取功名时他对康熙不惜阿谀奉承,有些谀辞虽然不堪入目,但大多是真诚的。入值南书房,他小心做人,从不锋芒毕露,咄咄*人,但他又不是一味地唯唯诺诺,迎风拍马,他能坚持原则,保持节操。他的一生主要不是追求建功立业,他所关心的只有两点,一是畅游天下山水,二是如何解决家贫的问题,尽一个长子的责任,他一方面怀着对家族的愧疚而不得不四处游走,打秋风,应科举,一方面又怀着欣喜地心情游历天下,如果没有家庭之累,他会更加忘我地游玩,他恨自己常常陷入无用的浪游之中,也深知旅途的艰辛,但当他真正处于游的状态中时,他又似乎忘记了家的存在,他对家庭没有强烈的依恋感,更愿意漂泊在外,所以我们有时看到他在诗中表达出一种矛盾而悔恨的心情,但很快游的快乐淹没了这种感伤。每次归家没多久,他就匆匆出走,于是我们不免要怀疑他是否真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履行他作为一个男人对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本来作为一个文人,既然无法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以求荣达,他还可以选择耕读乡间,穷是穷一点,还不至于无法生存,但他终究没有选择留下来,直到晚年,他才安静地在家待了几年。
说到底查慎行就是一个普通文人,一个纯粹的诗人,在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像他所仰慕一生的苏东坡那样具备崇高的人格,他也不具备绝世的才华,若论文学才华,查慎行在清代不算突出,学问也未见得高深,一部耗时三十年撰成的《苏诗补注》在苏诗研究史上虽小有名气,但是看看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对他的不时奚落和批评,就可以知道,补注的错误实在不少。说到穷困,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蒲松龄和吴敬梓估计比他还要悲惨,可是论才华恐怕比二人稍逊,即使是后来的黄仲则和袁枚,才华大概也要超过他吧。他不具备袁枚那样的经济头脑,辞官回家,依然能守着一个大园子,妻妾成群,逍遥乐哉!查慎行的一生也许是不幸的,对于他这样的人,时代不能给与他很多,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他会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靠着稿费整个中产阶级大概不成问题。话要说回来,查慎行毕竟出生文化世家,积淀深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悲剧没有在查家上演,历经*的摧残,查家依旧昌盛,两百年之后,汩汩流淌的文化积淀传到了查良镛(金庸)和查良铮(穆旦)身上,一俗一雅,两位共同享誉现代文坛,查慎行在地下会偷偷笑着吧,看吧,我当年穷困潦倒,我的后人查良镛富甲天下(据金庸传记,九十年代末,他的个人资产达到26亿港元,开创了现代文人经商致富的先例,誉为现代陶朱公),声名远播。金庸也对这位先祖怀着敬仰之情,《鹿鼎记》五十回的回目全部摘自《敬业堂诗集》。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5:46
查慎行诗中的哀叹着实不少,几乎每集必有,细细读来,他的哀叹全因家贫,然而与一般文人不一样的是,他身上有着浓厚的隐逸情怀,他对于功名的渴望不像大部分文人那么强烈,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也并不明显,尽管他也关心民间疾苦,但那主要是基于自身的穷困而引发的同情;他也没有古代文人较为普遍的怀才不遇的嗟叹,通览《敬业堂诗集》,我们很少找到这样的诗句;他也感叹功名难就,但不是从自视甚高的心态出发;他也没有更多地去抱怨这个时代,没有过多的故国之思,而是积极融入这个时代,获取功名时他对康熙不惜阿谀奉承,有些谀辞虽然不堪入目,但大多是真诚的。入值南书房,他小心做人,从不锋芒毕露,咄咄*人,但他又不是一味地唯唯诺诺,迎风拍马,他能坚持原则,保持节操。他的一生主要不是追求建功立业,他所关心的只有两点,一是畅游天下山水,二是如何解决家贫的问题,尽一个长子的责任,他一方面怀着对家族的愧疚而不得不四处游走,打秋风,应科举,一方面又怀着欣喜地心情游历天下,如果没有家庭之累,他会更加忘我地游玩,他恨自己常常陷入无用的浪游之中,也深知旅途的艰辛,但当他真正处于游的状态中时,他又似乎忘记了家的存在,他对家庭没有强烈的依恋感,更愿意漂泊在外,所以我们有时看到他在诗中表达出一种矛盾而悔恨的心情,但很快游的快乐淹没了这种感伤。每次归家没多久,他就匆匆出走,于是我们不免要怀疑他是否真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履行他作为一个男人对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本来作为一个文人,既然无法通过科举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以求荣达,他还可以选择耕读乡间,穷是穷一点,还不至于无法生存,但他终究没有选择留下来,直到晚年,他才安静地在家待了几年。
说到底查慎行就是一个普通文人,一个纯粹的诗人,在那个时代,他不可能像他所仰慕一生的苏东坡那样具备崇高的人格,他也不具备绝世的才华,若论文学才华,查慎行在清代不算突出,学问也未见得高深,一部耗时三十年撰成的《苏诗补注》在苏诗研究史上虽小有名气,但是看看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对他的不时奚落和批评,就可以知道,补注的错误实在不少。说到穷困,同时期的著名文人蒲松龄和吴敬梓估计比他还要悲惨,可是论才华恐怕比二人稍逊,即使是后来的黄仲则和袁枚,才华大概也要超过他吧。他不具备袁枚那样的经济头脑,辞官回家,依然能守着一个大园子,妻妾成群,逍遥乐哉!查慎行的一生也许是不幸的,对于他这样的人,时代不能给与他很多,如果他生活在现代,他会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作家,靠着稿费整个中产阶级大概不成问题。话要说回来,查慎行毕竟出生文化世家,积淀深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悲剧没有在查家上演,历经*的摧残,查家依旧昌盛,两百年之后,汩汩流淌的文化积淀传到了查良镛(金庸)和查良铮(穆旦)身上,一俗一雅,两位共同享誉现代文坛,查慎行在地下会偷偷笑着吧,看吧,我当年穷困潦倒,我的后人查良镛富甲天下(据金庸传记,九十年代末,他的个人资产达到26亿港元,开创了现代文人经商致富的先例,誉为现代陶朱公),声名远播。金庸也对这位先祖怀着敬仰之情,《鹿鼎记》五十回的回目全部摘自《敬业堂诗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6 17:21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