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3:17
共11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7-16 02:21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我大伯一直就有这样的疾病,发作的时候会有口渴和多尿的现象,下面和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1型糖尿病?
1.首先、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般主要是多发生在儿童或是青少年当中,不过这样的疾病可以出现在各个年龄阶段,而且有起病比较急的特点,发病时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2.其次、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
3.最后、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注意事项
糖尿病的患者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饮食的调理,一般在日常的饮食当中要做到少吃多餐,而且也要注意不能吃甜食,另外,也要注意适当的运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5 23:29
你好,1型糖尿病也叫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毒物等因素诱发机体产生异常自身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导致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减少,多数患者体内可检出抗胰岛β细胞抗体。
在美国已知2000万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10%属于1型糖尿病。该病是由于自身免疫对胰腺B细胞的攻击,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中渗透了激活的T淋巴细胞,导致胰岛炎。经过几年,自身免疫进攻胰岛B细胞使B细胞的数量逐渐减少。
然而,当80%~90%的B细胞被破坏时临床症状才会突然出现。到此时,胰腺对摄取的葡萄糖不能产生足够的应答,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才能恢复代谢调节和防止威胁生命的酮症酸中毒。
胰岛B细胞的破坏需要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和遗传因素参与,使B细胞被误识别为“非己”成分(注:在单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人患1型糖尿病,另一人仅有30%~50%的几率患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对比,2型糖尿病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在单卵双胞胎,2型糖尿病最终都会在两者身上发生)。
1型糖尿病患者的B细胞实际上已丧失了功能,既不能对循环中的“燃料”进行应答,也不能维持基本的胰岛素分泌。
(一)1型糖尿病的诊断
典型的1型糖尿病发病于儿童期或青春期,症状发展突然。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因为突然出现多尿(尿频),烦渴(极度口渴)和多食(过分饥饿)而被发现,常因压力过大或患病而诱发。该病的症状常常伴有疲劳,体重减轻和虚弱。当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 FBG)等于或大于126mg/100ml,并常伴有酮症酸中毒,可以确诊(注:FBG在100~125mg/100ml时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是指至少8小时内没有摄取任何热量。当临床表现还不能确定1型糖尿病的诊断时,建议进行胰岛细胞抗体检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不作为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方法,因为在实际中很难完成,并且结果变异性高,但可以用于筛选孕妇的妊娠糖尿病)
(二)1型糖尿病的代谢
改变由胰岛素缺乏引起的1型糖尿病的代谢异常,主要影响三大组织的代谢: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
1.高血糖和酮症酸中毒
血糖和血酮水平增高是未治疗1型糖尿病的主要标志。高血糖是由于肝脏生成葡萄糖增多,伴随肝外组织利用葡萄糖减少(肌肉和脂肪有胰岛素敏感性的GLUT-4)。酮症是由于脂肪组织的脂肪酸动员增加,促进肝脏脂肪酸β氧化和3-羟基丁酸、乙酰乙酸生成(注:氧化产生的乙酰CoA是酮体生成的底物,也是糖异生途径的丙酮酸羧化酶的变构激活剂)。在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5%~40%发生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种代谢性酸中毒)。病情严重(最常见伴有感染者)或者不进行治疗时会复发。酮症酸中毒的治疗是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用短效胰岛素逐渐纠正高血糖,以免快速下降而引起低血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0:47
1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但不包括已阐明病因的β细胞破坏所致的糖尿病类型。
1型糖尿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自身免疫有关。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昏迷,治疗不及时,可能出现DKA等急重症,患者平时应积极治疗,严密监测病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2:21
1型糖尿病: 绝大多数1 型糖尿病(T1DM)是免疫介导性疾病,表现为血糖升高和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机体内可以检测到胰岛β细胞相关的自身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胰岛素自身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瘤相关蛋白2抗体等(但是单凭抗体阴性不能排除T1DM,需注意特发性T1DM)。胰腺的病理组织常可见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可巨噬细胞的浸润。
T1DM 发病较早,多为青少年,常有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典型“三多一少”表现,相较于2 型糖尿病,T1DM 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差,更容易出现急性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及乳酸性酸中毒,若血糖控制不佳,还容易出现多种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微血管并发症)及低血糖事件。此外,T1DM 还常合并出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治疗方面,T1DM 患者需要终身胰岛素替代治疗,有研究表明,T1DM 患者胰岛素治疗联合胰岛素增敏剂、α-糖苷酶抑制剂、胰淀素、肠促胰素及免疫抑制剂可能在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方面获益,此外,配合中医辨治
不但可以增强治疗效果,还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4:13
1型糖尿病属于糖尿病的一种。查了一下资料。
要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儿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6:21
1型糖尿病旧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腺分泌的胰岛素的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后,引起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其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可能跟遗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有关系。发病一般比较急骤,症状有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08:45
1型糖尿病又称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功能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足,需外源性的补充胰岛素,一般1型糖尿病发病人群特点是年龄小,起病较急,病情重,典型症状是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身体消瘦体重下降,发展快,必须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人体型一般较瘦,有自发酮症倾向,胰岛功能较差或无胰岛功能,部分病人可以查到胰岛自身抗体,需胰岛素治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1:27
1型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疾病。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多与男性,其患病率远比2型糖尿病低。1型糖尿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有关。也就是1型糖尿病是从小就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效果差)而异致的血糖高,需要终身打胰岛素来降血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4:25
1型糖尿病(T1DM〉是胰岛B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外界因素如病毒作用有遗传易感性个体,激活T淋巴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引起胰岛B细胞破坏和功能衰竭,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进行性加重的糖尿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7:39
1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临床表现:
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1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1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21:11
症状概述
胰岛β细胞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1型糖尿病是指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但不包括已阐明病因的β细胞破坏所致的糖尿病类型。一般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高渗高血糖综合征。可能与遗传有关,部分患者具有明显家族史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在20岁前发病,通常在几天到几周内迅速发病,患者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表现,即口干、多饮和多尿、体重减轻。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会直接昏迷。
典型症状
1、临床前期
多数患者在临床糖尿病出现前,有一个胰岛B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的过程,出现临床症状时β细胞功能已显著低下,临床亦无“三多一少”(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此期仅偶尔被发现。
2、发病初期
(1)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最急,会突然出现“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以及类似急性胰腺炎的表现,比如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
(2)幼儿、儿童及*急性起病者:常在感染应激等诱因下出现酮症酸中毒的症状,如头痛、烦躁、嗜睡、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等,甚至直接表现为脱水、循环衰竭或昏迷等症状。
(3)“蜜月”缓解:部分患者在患病初期,经胰岛素治疗后β细胞功能可有不同程度改善,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甚至停药,但蜜月期通常不超过1年,之后胰岛素需要量又逐渐增加。
3、中后期糖尿病
病程10~15年以上的患者若不经合理治疗,常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主要为肾病和视网膜病)、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主要为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病)和糖尿病神经病变,后果严重。
伴随症状
1、全身症状
体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乏力、易疲劳、易感冒、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等。
2、心血管系统
心悸、气促、心律不齐、心前区不适、直立性低血压等。
3、消化系统
无并发症者多表现为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增多;重者则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或腹胀。
4、泌尿系统
早期因多尿导致多饮、夜尿增多,并发感染时,可出现脓尿、脓血尿,且伴尿急和尿痛;男性老年患者可因合并前列腺肥大而出现尿频、尿急与排尿中断症状。
5、生殖系统
糖尿病女性可有月经过少、闭经及*减退,少数患者可合并特发性卵巢早衰;男性患者以勃起功能障碍和*减退最常见。
6、精神神经系统
多数患者伴有情绪不稳、忧虑、急躁或抑郁,还可能出现失眠、多梦、易惊醒等症状,有的患者心理压力重,可对生活和工作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