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4:5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0:45
大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四月二十九,明孝宗朱佑樘“祈雨斋戒、偶感风寒、圣体违和”,于是“上不豫、暂免朝”。群臣闻听皇帝有恙,于是纷纷上疏问安。
孝宗回复:“览奏已悉诚意,朕体调理渐愈可,卿等宜各安心办事”。这说明皇帝病情轻微,没有什么大碍,正在恢复中。
但是接下来几天,一向勤政的孝宗一反常态,没有出席朝会,连往年例行的五月初五端午朝宴也下诏免除,这让朝臣们忐忑不安,不知皇帝到底病情如何。
五月初六,宫内突然传出惊天消息:“皇帝病危!”
而辅臣刘健、李东阳、谢迁也被火速召进宫,面见孝宗,居然是商议托孤事宜。辅臣们悲痛之余,也觉得莫名其妙:皇帝只是风寒,怎么短短几天,就突然病危,闹到了要托孤的地步了!
五月初七上午,在大臣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过来之时,孝宗已经支撑不住,在勉强召见皇太子朱厚照,亲口嘱咐后事之后,正午时分,明孝宗朱佑樘驾崩,而这一天,距离他的三十五岁生日还差五十四天。(中华历法,用阴历,一年三百六十天,十九年七闰月,所以按照传统纪年计算,加上三十五年中的闰月,孝宗也可以算为享年三十六岁)。
孝宗从患病到去世,不过短短八天,所以朝臣们十分疑惑,以兵部尚书马文升为首的大臣们强烈要求彻查,弄清楚原因,以告慰年纪轻轻就去世的孝宗皇帝。
于是皇太子朱厚照(此时还未登基,为了方便叙述,之后用武宗代替)降令旨,要求有司彻底清查大行皇帝驾崩原因,追究到底,严惩不贷。
在武宗的严令下,内廷、太医院、通政司、刑部等部门统统不敢大意,仔细查验孝宗生前的脉案、药方、药渣、诊断结果,经过数天紧张的查验,终于*大白:
四月底,孝宗发病后,掌御药事、司护监太监张瑜没有重视,不按照正常程序:由太医院诸御医共同诊断,而后商议结果,开出药方。只直接找到平时关系不错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太医院御医高廷和两人,也没有让他们前往宫内探视孝宗、当面“望闻问切”后再诊治,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皇帝的病情,并形容是“风寒”之症。
刘文泰、高廷和平日里确实是医术高超的御医,尤其刘文泰,曾奉孝宗诏令修改“本草”,表现很好,以后因此“专侍禁中”。孝宗、张皇后、皇太子的日常养生调理,大都由他负责,这表明刘文泰绝不是庸医。
这次,在听到由张瑜代为诉说的皇帝病情后,刘文泰、高廷和也是大意,没有当面查验,便认为皇帝患了“寒气淤积、肝脾阴虚”之症,导致身体阴冷,而风寒不消,于是开具了“大热之剂”,交由张瑜,并煎好药汁,让孝宗服下。
但是事后查明,孝宗患的却是热风寒,“患热得疾”,根本不是寒症,本身就是“积热在内”,又错误地服用了大热之药,一下子火上浇油,五脏都受到损害,鼻血不停,“烦躁不安”,整个人的身体一下子垮了。
见皇帝用药后反而病势加重,张瑜、刘文泰等一下子慌了手脚,急忙请其他御医医治。先后有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同太医院院判方叔和、御医徐昊等为孝宗诊治。
但是身体虚弱的孝宗无法再散除体内的热症,诸御医所开的汤药也不见效果,尤其止不住鼻血,病情不可抑制,并急速恶化。
就这样,短短八天,一代仁君明孝宗朱佑樘,就在御医的误诊之下,小恙转化为大病,并最终不治,遗憾地告别了人世。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十五,孝宗驾崩八天后,有司将所查情况上奏武宗。查明*的武宗怒不可遏,立即下令将张瑜、刘文泰、高廷和逮捕下狱,而后面给孝宗诊治的施钦、方叔和、徐昊等人也以“失职疏忽”的理由一并逮捕,诏令三法司议处诸人之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0:45
明孝宗朱佑樘只活了三十六岁,一是因为在冷宫出生,小时候身体脆弱多病,二是因为在位期间做事亲力亲为,多劳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0:46
明孝宗朱佑樘只活了三十六岁原因,这是由于他上位以后,勤于国事身体日渐衰弱,加上整日放纵过度,导致体力不支,最后得病而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0:46
明孝宗在幼年时期命运较为坎坷,导致身体不是特别好。后期虽然他当上了皇帝,可是工作强度也有所增加,自然而然也就拖垮了身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5 00:47
因为朱佑樘从小身体就不好,后来又因长期忙于政务,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导致他的身体严重受损,因此才会早早的便逝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