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以的古义是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5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12

以的古义有:凭借、因为、而、认为、令、用等,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理解。举例如:

1、作“凭借”之意:

先秦歌谣佚名《貍首诗》: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

译文:大夫君子,凡凭借庶士(身份),小大无别,可驾车于君所。

2、作“因为、因”之意:

春秋时期孔子《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译文:君子,不因好其言而举其人,不因人恶其人而废其言。

3、作“而”之意:

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

译文: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中充满安适与欢乐。注:安以乐=以安而乐=因安而乐。

4、作“认为”之意:

战国时期刘向等人《战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

译文:皆以为(某人)美于徐公。

5、作“使、令”之意:

战国时期刘向等人《战国策》: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译文:我(泠向)想利用齐国替大王做事,使其攻宋。

6、作“用”之意:

先秦列御寇《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就用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12

1、因为;由于。

出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白话释义: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用。

出处:“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白话释义: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纪念这件事。

3、以便。

出处:“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清·魏禧《大铁椎传》

白话释义:我骑战马带弓箭以便你助战。

4、而,表修饰。

出处:“ 遂自投汨罗以死。”——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白话释义:因此自己跳到汨罗江中而死。

5、以为;认为。

出处:“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战国策·触詟说太后》

白话释义:老臣认为太后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

6、按照;根据。

出处:“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清·方苞《狱中杂记》

白话释义:又何必还要按出钱多少来分别对待呢

7、作语助。

出处:“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白话释义:临危授命以来,我白天黑夜的忧愁哀叹,就怕担当不起重任,伤害了先前皇帝的在天之灵。

8、止。

出处:“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白话释义: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13

于: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泓。”《出师表》:“受任~败军之际。”
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勤,荒~嬉。”
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莅事者。”
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王而负赵。”
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飞。”【注】“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于:1.介词
2.后缀(1)任用;使用;运用。
以:1)任用;使用;运用。
(2)使。
(3)认为。
(4)及,连及。
(5)缘故;原因;道理。
(6)即,立即。详“以时”。
(7)代词。何,何处。
(8)代词。此,这。
(9)介词。拿;用。
(10)介词。表示处置或主使。犹言带着、率领。
(11)介词。介绍论事的标准。犹言“以……论”;“论……”。
(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13)介词。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
(14)介词。为。
(15)介词。在;于。
(16)介词。自;从。
(17)介词。与;同。
(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19)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20)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则”。
(2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22)连词。因为,由于。
(23)连词。因而;因此。
(24)连词。如,如果。
(25)助词。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不表义。
(26)助词。表语气,用于句末,相当于“矣”。
(27)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前,组成合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28)通“已”。已经。
(29)通“已”。太;甚。
(30)通“已”。止。
(31)通“已”。谓不许,不同意。
(32)通“有”。
(33)通“又”。
以:①<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②<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
③<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④<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⑤<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⑦<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⑧<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⑨<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⑩<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⑾<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⑿<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⒀<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贻之。”
⒁<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9:13

〔古文〕㠯《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 
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众正。又《诗·周颂》侯彊侯以。《注》彊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
 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 
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 
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