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5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19
转氨酶和肝炎有关
肝炎本身不是一种性疾病,而是一类由特定的临床、生化和组织学发现组成的综合征。本文简述肝炎综合征的分类,并重点分析隐源性肝炎的可能原因及其处理原则。 肝炎综合征的分类 肝炎综合征的分类方法复杂且不统一,每种方法均有其不足之处。从鉴别诊断角度,笔者认为宜按以下步骤对急性与慢性肝炎综合征进行分类。 1.病因学分类 根据病因,肝炎综合征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前者主要为嗜肝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以及主要累及肝脏的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结核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后者包括酒精、药物与中毒性肝病,以及Wilson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先天代谢性肝病。 2.伴随疾病分类 病因不明显者则寻找有无可解释肝炎的伴随疾病,如炎症性肠病、风湿性疾病、淋巴瘤、伤寒、胆道疾病等,即认为肝炎系全身性疾病或其邻近脏器疾病累及肝脏的表现。 3.发病机制分类 病因不明又无合理解释肝炎的伴随疾病者则根据发病机制进行分类,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反应性肝炎、缺血性肝炎、肝移植排斥反应。 4.组织学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和伴随疾病均不明显或仅表现为代谢综合征者,则根据肝活检组织学特征分类,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假性肝炎(非肝炎的肝脏病、非肝脏的其它疾病以及大致正常肝组织)。 5.排除法分类 经过以上分析仍难以确诊和归类的肝炎统称为隐源性肝炎。
隐源性肝炎的基本概念[1-3] 隐源性肝炎(cryptogenic hepatiti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又称未分类肝炎(unclassified hepatitis)、特发性肝炎(idiopathic hepatitis),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隐匿,肝组织学特征不明显。鉴于AIH、NASH等许多肝病的病因也不明确,因此“病因未明性或不明原因性肝炎(hepatitis with unknown origin)”并不能代表隐源性肝炎的真正内涵。 隐源性肝炎可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或)肝肿大,也可以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所有表现。急性隐源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后者又可通过进展性肝纤维化发生隐源性肝硬化。重症病例即使成功实施肝移植,术后隐源性肝炎仍可复发。 我国对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标志均阴性而又高度怀疑病毒性肝炎者的病原学诊断作出如下建议:①急性肝炎,病原未定;②慢性肝炎,病原未定。国外亦有“非甲~戊型肝炎” 的概念。事实上,从肝炎综合征鉴别诊断的角度,将肝炎分类仅仅局限于病原或病因学范畴可能会影响临床医师的诊治思路。为此,最好称其为肝炎原因待查或隐源性肝炎。 隐源性肝炎的可能原因 所有未能明确病因和分类的急性或慢性、弥漫性、实质性炎症性肝病均属于隐源性肝炎的范畴(15~20%)。随着血清生化和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检测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肝炎认识的提高,肝炎综合征的诊断将会更加完善,真正隐源性肝炎的比例必将愈来愈少。 1. 病毒性肝炎[4-6] 众多研究显示,“非甲~戊型肝炎”最常见的原因为已知肝炎病毒感染的漏诊。应用血清学标志诊断病毒性肝炎,造成已知肝炎病毒漏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1 病毒基因的多态性及变异:①病毒基因多态性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或血清型,临床应用的诊断试剂盒一般仅对某一(些)基因型或血清型有特异性,而对其它基因型或血清型灵敏度差。②病毒基因突变引起抗原表位构象变化,影响抗原抗体反应,例如,HBV S基因突变导致血清HBsAg阴性。 1.2 试剂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不高:尽管目前我国大多医院对肝炎病人除常规检测血清病毒免疫学标志外,也检测病毒的核酸,但多采用实时定量PCR或斑点杂交法,其灵敏度分别为102~103拷贝/ml和105拷贝/ml,远低于巢式PCR(每毫升几个拷贝)。通过巢式PCR检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仍是常见的HBV感染。因此,不论是检测病毒的核酸还是其抗原或抗体,检测方法灵敏度低将极大地影响临床诊断效果。 1.3 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差异:①在HCV和HEV感染早期,存在血清抗病毒抗体转化的延迟期(窗口期),其长短因人而异,此时如只检测抗体可能会漏诊。②感染时间长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血清中病毒的特异抗原或抗体水平低于试剂盒检测灵敏度可能造成漏诊,这在老年人中尤其多见。 根据血清中病毒复制状况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高病毒复制型、低病毒复制型、以及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病毒复制的肝炎,后者包括血清免疫学和基因标记物阴性的病毒性肝炎以及血清抗-HBs阳性的乙型肝炎(3%~6%)。因此,对于高度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切不可根据血清病毒免疫学标记物或基因杂交法检测报告的阴性结果,完全排除病毒性肝炎。 2.药物与中毒性肝病 尽管药物与中毒性肝损伤早已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但实际工作中药物与中毒性肝病往往被忽略或误诊。据估计,在西方国家15%~20%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系由药物引起,在老年人中此比例更高。这是因为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和血管病变等;用药至症状出现时间可短至4天以内或长至8周以上,少数人甚至在停药7天后才出现;而停药后肝细胞损伤亦可持续不愈达2月之久。另一方面是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认识不足,当发现病人肝酶学异常时,如果血清病毒标志阴性,往往被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或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而忽视了曾有服药的病史。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因服用各种“保肝药”、“转阴药”等导致肝损伤,临床上常诊断为慢性肝炎活动,很少考虑到药物致病的可能。 由于药物性肝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在遇下述情况时:既往有慢性肝炎,治疗疾病本身与肝功能异常有关,同时服用几种肝毒性药物,自认为安全的药物(草药、保健品),难以分析的药方,难以启齿的原因(自杀、减肥、吸毒),以及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无足够时间去评定反应时序性等,药物性肝病往往难以诊断或被漏诊。药物性肝病中特异性肝细胞毒性可能并不重要,但合并慢性嗜肝病毒感染或代谢性肝病时例外。某些药物虽对绝大多数人无肝毒性,但却可引起很少量个体(1/万~1/100万)的肝损害。此外,家用物品和环境毒素肝损伤常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 3.酒精性肝病 有明确的过量饮酒史是诊断酒精性肝病(ALD)的基础,在我国,每日摄入乙醇40g连续5年以上或连续5天每日摄入乙醇大于80g即可造成ALD。但酗酒者往往不能正确估计或有意缩小乙醇消耗量及酗酒时间,并且由于遗传易感性和伴随疾病状态,个体的安全饮酒剂量差异很大。至今国际上就ALD的排除标准是每周摄入乙醇量小于210g还是140g或40g仍有争论。对于Ⅱ型乙醛脱氢酶活性低下、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肝患者,饮酒小于上述剂量和时间也可导致肝损伤。 目前通常依*酒精依赖和酒精滥用指标以及戒酒后肝损伤的可逆程度诊断酒精中毒及ALD,但是这些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理想,而且戒酒并非对所有ALD患者均有确切疗效。多数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后其肝炎征象持续存在,其中25%的患者5年内并发肝硬化。因此,不能排除部分隐源性肝炎是由过量饮酒所致。 4.Wilson病 Wilson病患者肝病表现多种多样,可为“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以及十分罕见的暴发性肝病,后者通常合并溶血性贫血;肝活检结果与实验室改变可不一致,部分患者可能以神经系统、骨骼、肾脏、甚至心脏的表现为首发症状。因此,所有30岁以下的“原因不明性肝病”均须考虑有无Wilson病可能。 通常赖以诊断Wilson病的依据为角膜Kayser-Fleischer(KF)环和血清铜兰蛋白下降以及尿铜增多。但前者常常只有在裂隙灯下才能看到,如果患者只有肝病表现而无神经系统症状时特别是年幼患者(50%)可无K-F环,并且5%的患者血清铜兰蛋白水平并不降低(>20mg/ml);此外,由于尿液采样错误、容器不清洁或实验操作不慎等原因,24小时尿铜排泄量可小于50~100μg。而某些非Wilson病患者也可出现K-F环、低铜兰蛋白血症以及尿铜增多,但这些情况一般不同时出现。高度怀疑病例需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甚至作肝活检测定肝组织铜含量以助诊断。 5.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诊断依据为肝功能障碍伴免疫应答所致的全身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IgG浓度超过正常上限1.5倍,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或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滴度超过1:80。但血液自身抗体的出现有时相性和阶段性,一些AIH患者血液自身抗体滴度始终很低,并且至少10%的AIH患者需通过检测抗可溶性肝细胞膜抗原和HLA分型等特殊检查才能确诊。另一方面,10%~20%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ANA和SMA呈低滴度阳性并可伴自身免疫现象,NASH患者ANA阳性率亦高达33%。因此,尽管20%的隐源性肝炎可能为AIH,但在已诊AIH患者中误诊病例亦不少见,在确诊AIH前必须排除已知损肝因素特别是丙型肝炎诱发自身免疫损害的可能。自身抗体效价及其异质体和特异性强的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等有助于AIH的鉴别诊断。 许多AIH可能为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这与AIH可以合并肝外脏器损害相一致。此外,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生物化学指标、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类型上常有重叠现象,准确区分有时比较困难,故如将其笼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会减少隐源性肝炎的比例。 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7-12] NASH是一组肝脏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自1980年NASH概念问世以来,NASH的检出率日益增高。目前欧美国家普通*和肥胖症患者NASH患病率分别高达3%和20%,42%~90%的不明原因性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与NASH有关,NASH现已成为隐源性肝炎及隐源性肝硬化的首要原因,甚至有学者认为NASH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一大肝病。 尽管绝大多数NASH通常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症象,但至少20%肝活检确诊的NASH患者无上述情况可循。目前主要根据“影像学发现脂肪肝+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肝源性转氨酶增高”诊断NASH,然而影像学诊断肝脂肪变性的敏感性较低且难以发现肝内炎症和纤维化,部分NASH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并不增高。为此,NASH的确诊主要依*肝活检,但NASH一旦进展为肝硬化,80%病例曾有的肝脂肪变和炎症消退,故NASH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类型。 7.新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1-3] 不可否认至少部分隐源性肝炎的病因是感染因素,这种感染因子既可能是已知的非嗜肝病毒或未知的嗜肝病毒,也可能为非病毒类的病原体。尽管人们陆续发现GBV-C/HGV、TTV等新型病毒,但大多数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并不支持这些新病毒是隐源性肝炎的病因。临床上,HAV、EB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急性肝炎综合征,但其所致慢性肝炎亦有零星报道,故不能根据病程轻易排除这些病原体感染的可能。 8.假性肝炎[1-3,7] 尽管肝活检是确诊肝炎的金标准,但临床主要依*血清转氨酶升高诊断肝炎。事实上,血清转氨酶升高也可见于非肝炎的肝脏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癌)、非肝脏的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损害、肌肉疾病、肺梗塞等)、检测误差以及2.5%的正常人。有研究动态随访半年显示,1/3病例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1/3病例转氨酶反复升高,另1/3病例血清转氨酶仅升高1次。Mathiesen等对150例不明原因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半年的患者肝活检发现,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60例,NASH 3例,酒精性肝病12例,丙型肝炎23例,其他已知肝病(主要为非肝炎的肝脏病)11例,慢性隐源性肝炎36例,基本正常肝组织5例。为此,建议对所有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进行肝活检以确诊是否真正的隐源性肝炎。 隐源性肝炎的诊断策略[1-3,7,8,11]
对于血清转氨酶增高个体,应在短期内复查肝功能,并根据病史和体检资料以及肝功能改变特征,判断是否为肝源性转氨酶增高并明确是否为全身性疾病累及肝脏。进而参考其他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胆B超结果区分肝炎与非肝炎的其他肝病。 对于疑似肝炎病例,根据有无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和病毒血症症象,决定是否检测血清HAV、HCV、HEV免疫学指标协助诊断,但HBV免疫学标记特别是HBsAg应常规检测,免疫学标记难以确诊者则作HBV、HCV基因检测。并详细询问近半年内的饮酒史、用药史、有毒物质接触史,判断是否存在或并存相关肝病。 经过以上检查仍未明确肝炎病因而肝损持续存在者,可常规检查角膜K-F环和ANA,高度怀疑Wilson病或AIH者还需进一步检查。最后,对于影像学提示脂肪肝特别是合并代谢综合征者考虑诊断为NASH,否则诊断为隐源性肝炎,建议其改变生活方式和去除可能的病因及诱因。如果转氨酶持续增高且病程大于半年以上则行肝活检。 根据肝组织学改变可判断是否确实存在肝炎及其可能原因,并可通过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发现一些血清中肝炎病毒标志阴性的病毒性肝炎,肝活检仍难以确诊者则为隐源性肝炎。但应注意肝病理学诊断是一专门的学问,如对此没有专门训练的病理科医师,往往也有作出错误诊断的可能。并且,肝活检存在抽样误差,能否仅凭一次结果提示“正常肝组织或轻度非特异性炎症”就排除肝炎目前仍有争论。 当前对于隐源性肝炎患者寻找新型肝炎病毒应仅限在少数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即使血清中病毒复制指标阳性,也有可能为假阳性或“健康”携带者,因业已存在的肝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可能难以用病毒感染和病毒复制活动度来解释,此时仍需考虑其它因素(如酒精、药物、自身免疫等)单独或与病毒感染共同导致肝损害的可能。最后,在分析隐源性肝炎病因时,需考虑内脏性肥胖和短期内体重明显波动导致脂肪性肝炎、日常海鲜导致*反应性肝炎的可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19
你好。转氨酶治疗相对乙肝治疗来讲是个简单的过程。通过2到3各月的中药治疗基本就可以转为正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0
您好,鉴于你的题目比较“新颖”我就从一些专业网站中剪接一点关于转氨酶的资料过来吧。或许你可以再补充一下具体问题,是关于什么的?稍微详细一点,我可以为你仔细解答!!
下面是关于肝脏的转氨酶情况↓↓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转氨酶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指标,在体检时常常要做这项检查。造成有些人的误解,以为只要是转氨酶高了,就是得了肝炎。对此,我们听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的主任医师王勤环教授所述。 转氨酶反映肝脏健康状况 王教授首先告诉记者,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通常,体检中主要检查的转氨酶是丙氨酸转氨酶(ALT)。1%的肝脏细胞损害,可以使血中ALT的浓度增加1倍。因此,ALT水平可以比较敏感地监测到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转氨酶水平在0—40之间是正常的。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会建议再查一次,排除由于实验室设备故障和操作错误等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如果转氨酶水平还高,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但要确定是不是病毒性肝炎,还需要做其他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全面分析。
即使确认是病毒性肝炎,也不能简单地以ALT升高的程度来判断病情,因为对于重型肝炎,可能由于存活的肝细胞比较少,释放到血液中的转氨酶很少,ALT反而随病情的恶化而降低。
最后是关于转氨酶的一个总的概括↓↓
ALT的升高只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除了肝炎,其他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转氨酶增高。王教授指出,主要还有以下情况:
首先,人体内许多组织都含有转氨酶,比如心肌炎和心肌梗死都可能使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
其次,如果有胆结石等胆道梗阻性疾病,可能因为淤胆而使血中转氨酶水平升高。
此外,对于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大病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因为长期酗酒导致酒精肝,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脂肪肝,造成转氨酶高。
劳累也可能让转氨酶升高
对于健康人来说,转氨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并不意味着肝脏出了问题,因为转氨酶非常敏感,健康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检查,转氨酶水平都有可能产生波动。
另外,健康人的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如果在检查转氨酶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
如果是由于这些情况导致转氨酶升高,只要好好休息,过一段时间后再做检查,就会发现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了。
还有一种会造成转氨酶升高的情况是生病时吃了会损伤肝脏的药物,比如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还有半夏、槟榔、青黛等中药。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会很快恢复正常。
总之,王教授想告诉大家,如果发现自己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担心自己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但是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好好休息,及时接受正规复查和治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0
有异议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19
转氨酶和肝炎有关
肝炎本身不是一种性疾病,而是一类由特定的临床、生化和组织学发现组成的综合征。本文简述肝炎综合征的分类,并重点分析隐源性肝炎的可能原因及其处理原则。 肝炎综合征的分类 肝炎综合征的分类方法复杂且不统一,每种方法均有其不足之处。从鉴别诊断角度,笔者认为宜按以下步骤对急性与慢性肝炎综合征进行分类。 1.病因学分类 根据病因,肝炎综合征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之分。前者主要为嗜肝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肝炎,以及主要累及肝脏的EB病毒、巨细胞病毒、结核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感染;后者包括酒精、药物与中毒性肝病,以及Wilson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血色病等先天代谢性肝病。 2.伴随疾病分类 病因不明显者则寻找有无可解释肝炎的伴随疾病,如炎症性肠病、风湿性疾病、淋巴瘤、伤寒、胆道疾病等,即认为肝炎系全身性疾病或其邻近脏器疾病累及肝脏的表现。 3.发病机制分类 病因不明又无合理解释肝炎的伴随疾病者则根据发病机制进行分类,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反应性肝炎、缺血性肝炎、肝移植排斥反应。 4.组织学分类 病因、发病机制和伴随疾病均不明显或仅表现为代谢综合征者,则根据肝活检组织学特征分类,例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假性肝炎(非肝炎的肝脏病、非肝脏的其它疾病以及大致正常肝组织)。 5.排除法分类 经过以上分析仍难以确诊和归类的肝炎统称为隐源性肝炎。
隐源性肝炎的基本概念[1-3] 隐源性肝炎(cryptogenic hepatiti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又称未分类肝炎(unclassified hepatitis)、特发性肝炎(idiopathic hepatitis),其病因和发病机制隐匿,肝组织学特征不明显。鉴于AIH、NASH等许多肝病的病因也不明确,因此“病因未明性或不明原因性肝炎(hepatitis with unknown origin)”并不能代表隐源性肝炎的真正内涵。 隐源性肝炎可仅表现为无症状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和(或)肝肿大,也可以出现肝功能衰竭的所有表现。急性隐源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可发展为慢性肝炎,后者又可通过进展性肝纤维化发生隐源性肝硬化。重症病例即使成功实施肝移植,术后隐源性肝炎仍可复发。 我国对甲、乙、丙、丁、戊5型肝炎病毒标志均阴性而又高度怀疑病毒性肝炎者的病原学诊断作出如下建议:①急性肝炎,病原未定;②慢性肝炎,病原未定。国外亦有“非甲~戊型肝炎” 的概念。事实上,从肝炎综合征鉴别诊断的角度,将肝炎分类仅仅局限于病原或病因学范畴可能会影响临床医师的诊治思路。为此,最好称其为肝炎原因待查或隐源性肝炎。 隐源性肝炎的可能原因 所有未能明确病因和分类的急性或慢性、弥漫性、实质性炎症性肝病均属于隐源性肝炎的范畴(15~20%)。随着血清生化和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学检测的发展,以及人类对肝炎认识的提高,肝炎综合征的诊断将会更加完善,真正隐源性肝炎的比例必将愈来愈少。 1. 病毒性肝炎[4-6] 众多研究显示,“非甲~戊型肝炎”最常见的原因为已知肝炎病毒感染的漏诊。应用血清学标志诊断病毒性肝炎,造成已知肝炎病毒漏检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1 病毒基因的多态性及变异:①病毒基因多态性表现为不同的基因型或血清型,临床应用的诊断试剂盒一般仅对某一(些)基因型或血清型有特异性,而对其它基因型或血清型灵敏度差。②病毒基因突变引起抗原表位构象变化,影响抗原抗体反应,例如,HBV S基因突变导致血清HBsAg阴性。 1.2 试剂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不高:尽管目前我国大多医院对肝炎病人除常规检测血清病毒免疫学标志外,也检测病毒的核酸,但多采用实时定量PCR或斑点杂交法,其灵敏度分别为102~103拷贝/ml和105拷贝/ml,远低于巢式PCR(每毫升几个拷贝)。通过巢式PCR检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血清,发现其中相当一部分仍是常见的HBV感染。因此,不论是检测病毒的核酸还是其抗原或抗体,检测方法灵敏度低将极大地影响临床诊断效果。 1.3 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差异:①在HCV和HEV感染早期,存在血清抗病毒抗体转化的延迟期(窗口期),其长短因人而异,此时如只检测抗体可能会漏诊。②感染时间长或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血清中病毒的特异抗原或抗体水平低于试剂盒检测灵敏度可能造成漏诊,这在老年人中尤其多见。 根据血清中病毒复制状况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高病毒复制型、低病毒复制型、以及常规方法不能检出病毒复制的肝炎,后者包括血清免疫学和基因标记物阴性的病毒性肝炎以及血清抗-HBs阳性的乙型肝炎(3%~6%)。因此,对于高度怀疑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切不可根据血清病毒免疫学标记物或基因杂交法检测报告的阴性结果,完全排除病毒性肝炎。 2.药物与中毒性肝病 尽管药物与中毒性肝损伤早已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但实际工作中药物与中毒性肝病往往被忽略或误诊。据估计,在西方国家15%~20%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系由药物引起,在老年人中此比例更高。这是因为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细胞损伤、胆汁淤积和血管病变等;用药至症状出现时间可短至4天以内或长至8周以上,少数人甚至在停药7天后才出现;而停药后肝细胞损伤亦可持续不愈达2月之久。另一方面是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认识不足,当发现病人肝酶学异常时,如果血清病毒标志阴性,往往被诊断为“非甲~戊型肝炎”或原因不明的病毒性肝炎,而忽视了曾有服药的病史。此外,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因服用各种“保肝药”、“转阴药”等导致肝损伤,临床上常诊断为慢性肝炎活动,很少考虑到药物致病的可能。 由于药物性肝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在遇下述情况时:既往有慢性肝炎,治疗疾病本身与肝功能异常有关,同时服用几种肝毒性药物,自认为安全的药物(草药、保健品),难以分析的药方,难以启齿的原因(自杀、减肥、吸毒),以及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无足够时间去评定反应时序性等,药物性肝病往往难以诊断或被漏诊。药物性肝病中特异性肝细胞毒性可能并不重要,但合并慢性嗜肝病毒感染或代谢性肝病时例外。某些药物虽对绝大多数人无肝毒性,但却可引起很少量个体(1/万~1/100万)的肝损害。此外,家用物品和环境毒素肝损伤常被病人和医生所忽视。 3.酒精性肝病 有明确的过量饮酒史是诊断酒精性肝病(ALD)的基础,在我国,每日摄入乙醇40g连续5年以上或连续5天每日摄入乙醇大于80g即可造成ALD。但酗酒者往往不能正确估计或有意缩小乙醇消耗量及酗酒时间,并且由于遗传易感性和伴随疾病状态,个体的安全饮酒剂量差异很大。至今国际上就ALD的排除标准是每周摄入乙醇量小于210g还是140g或40g仍有争论。对于Ⅱ型乙醛脱氢酶活性低下、慢性病毒性肝炎、以及脂肪肝患者,饮酒小于上述剂量和时间也可导致肝损伤。 目前通常依*酒精依赖和酒精滥用指标以及戒酒后肝损伤的可逆程度诊断酒精中毒及ALD,但是这些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不理想,而且戒酒并非对所有ALD患者均有确切疗效。多数酒精性肝炎患者戒酒后其肝炎征象持续存在,其中25%的患者5年内并发肝硬化。因此,不能排除部分隐源性肝炎是由过量饮酒所致。 4.Wilson病 Wilson病患者肝病表现多种多样,可为“原因不明的慢性肝炎”以及十分罕见的暴发性肝病,后者通常合并溶血性贫血;肝活检结果与实验室改变可不一致,部分患者可能以神经系统、骨骼、肾脏、甚至心脏的表现为首发症状。因此,所有30岁以下的“原因不明性肝病”均须考虑有无Wilson病可能。 通常赖以诊断Wilson病的依据为角膜Kayser-Fleischer(KF)环和血清铜兰蛋白下降以及尿铜增多。但前者常常只有在裂隙灯下才能看到,如果患者只有肝病表现而无神经系统症状时特别是年幼患者(50%)可无K-F环,并且5%的患者血清铜兰蛋白水平并不降低(>20mg/ml);此外,由于尿液采样错误、容器不清洁或实验操作不慎等原因,24小时尿铜排泄量可小于50~100μg。而某些非Wilson病患者也可出现K-F环、低铜兰蛋白血症以及尿铜增多,但这些情况一般不同时出现。高度怀疑病例需多项指标联合检测,甚至作肝活检测定肝组织铜含量以助诊断。 5.自身免疫性肝炎 AIH的诊断依据为肝功能障碍伴免疫应答所致的全身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可见IgG浓度超过正常上限1.5倍,血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或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滴度超过1:80。但血液自身抗体的出现有时相性和阶段性,一些AIH患者血液自身抗体滴度始终很低,并且至少10%的AIH患者需通过检测抗可溶性肝细胞膜抗原和HLA分型等特殊检查才能确诊。另一方面,10%~20%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液ANA和SMA呈低滴度阳性并可伴自身免疫现象,NASH患者ANA阳性率亦高达33%。因此,尽管20%的隐源性肝炎可能为AIH,但在已诊AIH患者中误诊病例亦不少见,在确诊AIH前必须排除已知损肝因素特别是丙型肝炎诱发自身免疫损害的可能。自身抗体效价及其异质体和特异性强的抗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抗体(anti-ASGPR)等有助于AIH的鉴别诊断。 许多AIH可能为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部分,这与AIH可以合并肝外脏器损害相一致。此外,AIH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生物化学指标、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类型上常有重叠现象,准确区分有时比较困难,故如将其笼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可能会减少隐源性肝炎的比例。 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7-12] NASH是一组肝脏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炎相类似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综合征,自1980年NASH概念问世以来,NASH的检出率日益增高。目前欧美国家普通*和肥胖症患者NASH患病率分别高达3%和20%,42%~90%的不明原因性血清转氨酶持续增高与NASH有关,NASH现已成为隐源性肝炎及隐源性肝硬化的首要原因,甚至有学者认为NASH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第一大肝病。 尽管绝大多数NASH通常合并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胰岛素血症、高瘦素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症象,但至少20%肝活检确诊的NASH患者无上述情况可循。目前主要根据“影像学发现脂肪肝+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肝源性转氨酶增高”诊断NASH,然而影像学诊断肝脂肪变性的敏感性较低且难以发现肝内炎症和纤维化,部分NASH患者血清转氨酶水平并不增高。为此,NASH的确诊主要依*肝活检,但NASH一旦进展为肝硬化,80%病例曾有的肝脂肪变和炎症消退,故NASH是隐源性肝硬化的重要类型。 7.新型肝炎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1-3] 不可否认至少部分隐源性肝炎的病因是感染因素,这种感染因子既可能是已知的非嗜肝病毒或未知的嗜肝病毒,也可能为非病毒类的病原体。尽管人们陆续发现GBV-C/HGV、TTV等新型病毒,但大多数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并不支持这些新病毒是隐源性肝炎的病因。临床上,HAV、EB病毒以及巨细胞病毒感染主要引起急性肝炎综合征,但其所致慢性肝炎亦有零星报道,故不能根据病程轻易排除这些病原体感染的可能。 8.假性肝炎[1-3,7] 尽管肝活检是确诊肝炎的金标准,但临床主要依*血清转氨酶升高诊断肝炎。事实上,血清转氨酶升高也可见于非肝炎的肝脏病(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癌)、非肝脏的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损害、肌肉疾病、肺梗塞等)、检测误差以及2.5%的正常人。有研究动态随访半年显示,1/3病例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1/3病例转氨酶反复升高,另1/3病例血清转氨酶仅升高1次。Mathiesen等对150例不明原因的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半年的患者肝活检发现,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60例,NASH 3例,酒精性肝病12例,丙型肝炎23例,其他已知肝病(主要为非肝炎的肝脏病)11例,慢性隐源性肝炎36例,基本正常肝组织5例。为此,建议对所有不明原因的肝炎患者进行肝活检以确诊是否真正的隐源性肝炎。 隐源性肝炎的诊断策略[1-3,7,8,11]
对于血清转氨酶增高个体,应在短期内复查肝功能,并根据病史和体检资料以及肝功能改变特征,判断是否为肝源性转氨酶增高并明确是否为全身性疾病累及肝脏。进而参考其他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胆B超结果区分肝炎与非肝炎的其他肝病。 对于疑似肝炎病例,根据有无病毒性肝炎患者接触史和病毒血症症象,决定是否检测血清HAV、HCV、HEV免疫学指标协助诊断,但HBV免疫学标记特别是HBsAg应常规检测,免疫学标记难以确诊者则作HBV、HCV基因检测。并详细询问近半年内的饮酒史、用药史、有毒物质接触史,判断是否存在或并存相关肝病。 经过以上检查仍未明确肝炎病因而肝损持续存在者,可常规检查角膜K-F环和ANA,高度怀疑Wilson病或AIH者还需进一步检查。最后,对于影像学提示脂肪肝特别是合并代谢综合征者考虑诊断为NASH,否则诊断为隐源性肝炎,建议其改变生活方式和去除可能的病因及诱因。如果转氨酶持续增高且病程大于半年以上则行肝活检。 根据肝组织学改变可判断是否确实存在肝炎及其可能原因,并可通过免疫组化或原位杂交发现一些血清中肝炎病毒标志阴性的病毒性肝炎,肝活检仍难以确诊者则为隐源性肝炎。但应注意肝病理学诊断是一专门的学问,如对此没有专门训练的病理科医师,往往也有作出错误诊断的可能。并且,肝活检存在抽样误差,能否仅凭一次结果提示“正常肝组织或轻度非特异性炎症”就排除肝炎目前仍有争论。 当前对于隐源性肝炎患者寻找新型肝炎病毒应仅限在少数有条件的单位进行。即使血清中病毒复制指标阳性,也有可能为假阳性或“健康”携带者,因业已存在的肝病的严重程度及其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可能难以用病毒感染和病毒复制活动度来解释,此时仍需考虑其它因素(如酒精、药物、自身免疫等)单独或与病毒感染共同导致肝损害的可能。最后,在分析隐源性肝炎病因时,需考虑内脏性肥胖和短期内体重明显波动导致脂肪性肝炎、日常海鲜导致*反应性肝炎的可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19
你好。转氨酶治疗相对乙肝治疗来讲是个简单的过程。通过2到3各月的中药治疗基本就可以转为正常。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0
您好,鉴于你的题目比较“新颖”我就从一些专业网站中剪接一点关于转氨酶的资料过来吧。或许你可以再补充一下具体问题,是关于什么的?稍微详细一点,我可以为你仔细解答!!
下面是关于肝脏的转氨酶情况↓↓
一般情况下,大家都知转氨酶是反映肝脏功能的一项指标,在体检时常常要做这项检查。造成有些人的误解,以为只要是转氨酶高了,就是得了肝炎。对此,我们听听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病科的主任医师王勤环教授所述。 转氨酶反映肝脏健康状况 王教授首先告诉记者,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
通常,体检中主要检查的转氨酶是丙氨酸转氨酶(ALT)。1%的肝脏细胞损害,可以使血中ALT的浓度增加1倍。因此,ALT水平可以比较敏感地监测到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转氨酶水平在0—40之间是正常的。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会建议再查一次,排除由于实验室设备故障和操作错误等因素造成误差的可能。如果转氨酶水平还高,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但要确定是不是病毒性肝炎,还需要做其他检查,结合病史、症状、体征等全面分析。
即使确认是病毒性肝炎,也不能简单地以ALT升高的程度来判断病情,因为对于重型肝炎,可能由于存活的肝细胞比较少,释放到血液中的转氨酶很少,ALT反而随病情的恶化而降低。
最后是关于转氨酶的一个总的概括↓↓
ALT的升高只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除了肝炎,其他很多疾病都能引起转氨酶增高。王教授指出,主要还有以下情况:
首先,人体内许多组织都含有转氨酶,比如心肌炎和心肌梗死都可能使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
其次,如果有胆结石等胆道梗阻性疾病,可能因为淤胆而使血中转氨酶水平升高。
此外,对于一些看起来没什么大病的人来说,还有可能因为长期酗酒导致酒精肝,或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脂肪肝,造成转氨酶高。
劳累也可能让转氨酶升高
对于健康人来说,转氨酶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升高或降低,并不意味着肝脏出了问题,因为转氨酶非常敏感,健康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检查,转氨酶水平都有可能产生波动。
另外,健康人的转氨酶水平也有可能暂时超出正常范围。剧烈运动、过于劳累或者近期吃过油腻食物,都可能使转氨酶暂时偏高。如果在检查转氨酶前一晚加班工作,没睡好觉,或是体检前早餐时吃了油炸的东西,检查结果可能就会超出正常范围。一个人刚刚在操场上跑了几圈,就立刻检查他的转氨酶水平,结果也可能会高出正常范围。
如果是由于这些情况导致转氨酶升高,只要好好休息,过一段时间后再做检查,就会发现转氨酶水平恢复正常了。
还有一种会造成转氨酶升高的情况是生病时吃了会损伤肝脏的药物,比如红霉素、四环素、安眠药、解热镇痛药、避孕药,还有半夏、槟榔、青黛等中药。在停用这些药物后,转氨酶水平会很快恢复正常。
总之,王教授想告诉大家,如果发现自己转氨酶高了,不要过于紧张,不要担心自己患了严重的肝脏疾病,但是也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好好休息,及时接受正规复查和治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1:20
有异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