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2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8:34
在朱元璋取得天下后,刘伯温几次上疏要告老还乡,最终获批。
刘伯温功成身退,本为远离明争暗斗的朝廷。可等他回到故乡后,朝中仍有在“惦记”着他。
这些人中,除了朱远璋外,还有当时被重用的淮西派,当朝的宰西胡惟庸。
刘伯温选中一块儿坟墓,却被人向朱元璋告密:刘伯温选的坟地,是块龙兴之地,将来的天下可能姓刘!
朱元璋听后毛骨悚然,气得脸色发白,然后放下告密信,徐徐而又发恨的吐出两个字:可恶!
在故乡养老的刘伯温,闻听此事,再他坐不住了!“诬陷,树欲静而不风止啊!”
1373年阴历7月初,刘伯温孤身一人来到南京城,觐见朱元璋。然后意味深长地特意重申了一番话:这次来,我准备老死京城,再不离开了。
朱元璋答:好啊,有啥事,还可以找你商量!
好歹躲过了小人的暗算,差些让刘伯温遭灭门之灾。
1375年农历4月15日,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的刘伯温,突然无比清醒,一直以来的幻觉突然也不见了。
神机妙算刘伯温知道,这是死神到来前的回光返照!
于是他把儿子刘链叫到一边,指着他身边所以的著作说:孩子,等我死后,把这些书都送到南京去,你要告诫子孙后代,千万不要看这些书。
这些书籍中,就包括后来闻名于世的《烧饼歌》、《百战奇略》、《天文秘略》、《灵棋经注》等“天书”。
我们知道仅《烧饼歌》一书,就是一本十分准确的预言书,细思极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8:35
刘伯温临终的时候,分别给大儿子刘琏交代了一件事,给二儿子刘璟交代了一件事。
他给大儿子交代的是,让大儿子把家里的一本“天书”(也就是研究星象学的书)立刻交给朱元璋,中途不能打开看。
他对小儿子交代的是,让小儿子将来在胡惟庸去世以后,告诉朱元璋,国家法令应该简明扼要,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犯罪的,能够做到主动遵守。这样国家才会太平。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要给两个儿子交代这样的事情呢?他交代的这两件事情,有什么意义呢?
刘伯温交代的这两件事,分别是保命的举措和升迁的举措。
为什么要大儿子把“天书”交给朱元璋,而且不许偷看?因为当时刘伯温的名气很大。民间传说他能窥破天机。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很要命的。刘伯温在即将去世的时候,把这样的书交出来,并且不准儿子看,就是想告诉朱元璋,他刘伯温死后,就再也没有什么人能够能“窥破天机”,可以放心了。这样,刘伯温也就保住了儿子们的命。
他告诉二儿子的遗言,实际上是希望二儿子能够把这个建议告诉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就会觉得他继承了刘伯温的衣钵,深得刘伯温智慧的精髓,因而会提拔重用他。
那么,刘伯温的目标实现了吗?
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最终在朝廷当官,担任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朱元璋确实没有为难他。不过他不幸卷入胡惟庸集团的争斗中,最终被胡惟庸集团胁迫,坠井而死。刘伯温保住了他大儿子免遭朱元璋杀害,但是他却没有躲过胡惟庸。
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向朱元璋献策后,果然受到朱元璋的重视。朱元璋经常召见他,和他讨论国家治理的问题,并把他留给朱允炆,让他辅佐朱允炆。
然而,后来朱允炆和朱棣打了起来,作为朱允炆亲信大臣的刘璟,因为说朱棣“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被朱棣抓了起来下狱。刘璟宁死不屈,在狱中自杀而死。
也就是说,刘伯温也让二儿子升迁了,但是却没有算到老朱家的皇室大战,他的二儿子也成为皇室大战的牺牲品。
由此可见,刘伯温的遗言,其实并没有那么神奇。
(参考资料:《明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8:35
刘基刘伯温,关于他的说法有很多,有传说甚至说他是武侯转世,这里就以《明史》为准,根据《明史》记载,刘伯温临死前的确留下了几句遗言,先来看看是什么。
首先一句是“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句话是刘伯温在知道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后,说的一句话,说完这句话以后,刘伯温就忧病交加死去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胡惟庸这个人是个才智平庸但是很会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时朱元璋想找人取代李善长的丞相位子,就问刘伯温要选谁,说道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直接说了一句“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这句话啥意思呢,就是说胡惟庸就好像一匹劣马,如果找他当丞相,那就好比劣马驾车,早晚会翻车的。胡惟庸知道以后,十分记恨刘伯温。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伯温知道胡惟庸当上丞相以后,说了那么一句话。他没想到朱元璋还是听信了李善长推荐,重用胡惟庸,这下天下苍生有罪受了。在这之前,胡惟庸就有发作了,当时刘伯温感觉到朱元璋表面对他很信任,实际上猜忌很深,再加上不少奸臣在位,他就提出隐居。结果胡惟庸居然找人中伤刘伯温,说他给自己找有“王气“的墓地,图谋不轨。这个刘伯温本来就有术士的本领,朱元璋是知道的,这一听还了得,吓得朱元璋直接把刘伯温俸禄剥夺了。刘伯温多聪明,赶忙进京找朱元璋解释,而且说自己再也不离开京城了。就算这样,朱元璋对他还是有所怀疑。可以说,刘伯温这样的境遇表面是胡惟庸陷害他,本质还是朱元璋猜忌心太重,不想让他好过。所以后来他说出了“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这话,说完没多久,就死了。
在他快要病死的时候,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了,所以他又说了两句话。一句是对大儿子刘琏说的,“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原来刘伯温将平生所学著成《天文书》,这可是刘伯温思想谋略的大成之作。但是他要儿子赶紧把这个奉献给皇帝,自己不要学习。实际上刘琏作为刘伯温嫡长子,很容易被皇帝和胡惟庸盯上,刘伯温此举无疑是为了保护自己大儿子,也有让儿子不要再做官的意思。不过刘琏还是做了官,并且刘伯温死后四年就被胡惟庸继续*,最后坠井而亡,相当可怜。
还有一句是对二儿子刘璟说的,“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刘伯温对小儿子说的话很多,显然也比较看重小儿子。有道是刘伯温神机妙算,他应该知道作为大儿子,将来必定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而小儿子会好很多,也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不过他知道自己这个小儿子性格太直,所以让他以后要委婉一点,而且胡惟庸在的时候一定要韬光养晦,等着胡惟庸败了,再去谋求好的职位。
凭借刘伯温的本事,他肯定也看出来了,这个胡惟庸长久不了。很多忠心耿耿,老实本分的大功臣都被朱元璋害死了,等他回味过来,又如何对待见飞扬跋扈的胡惟庸呢,所以胡惟庸必败。而刘伯温和他大儿子可以说都是被朱元璋、胡惟庸害死的,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是个忠臣,他也不好意思了,所以刘伯温小儿子一直都没什么事,估计也算是朱元璋的一种补偿吧。
不过刘璟躲过了朱元璋,却没躲过朱棣。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两个人下棋,由于刘璟太实在,丝毫不让朱棣,就给朱棣留下坏印象。朱元璋死后,刘璟辅佐建文帝,等到朱棣起兵造反,当了皇帝,刘璟坚决反对朱棣,后来被朱棣抓起来,在牢中自缢。
对于大儿子的死,刘伯温可能会有心理准备,但是小儿子的死,刘伯温未必就能算到。因为刘伯温死得很早,他死的时候,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还活得好好的,如果不是朱标早死,那朱元璋也不会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棣万万不敢篡位,刘璟说不定也不会被*自尽。
只能说,刘伯温没有遇到一个好皇帝,他虽然辅佐朱元璋夺得天下,但是却没有办法保全自己和家人,也是可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8:36
因为刘伯温知道虽然朱元璋品行不端,但是明孝宗以后一定会是一个明君,虽然自己爵位被削,但自己的家人以后还会得到重用。朱元璋生性多疑,即位之后将帮助过自己的许多大臣都杀死。他之所以这样做,也不是没有理由的,他自幼家境贫寒,早早就出来谋生,因此早就见惯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很不容易相信别人。虽然他没有文化,但是他听说了很多权臣谋反的故事。他害怕自己落得如此境地,于是他自己即位之后就有意无意的打压权力比较大的大臣。刘伯温为人非常有才干,给朱元璋出了很多好的计谋,没有刘伯温,朱元璋应该也不能称帝。可是朱元璋虽然明白刘伯温对自己的恩情,可是他也害怕自己的恩人最后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即位之后,他陷入了两难,不知道该如何处置刘伯温。刘伯温早就知道朱元璋的性格,他知道朱元璋不会放过自己的,于是他先提出辞官还乡的请求。朱元璋看刘伯温如此识相,心中有一丝安慰,可是如果真放他辞官还乡,天下人肯定会指摘自己,朱元璋最终还是将刘伯温留了下来。不过后来朱元璋还是杀死了刘伯温,刘伯温早就料到自己会有被朱元璋处死的那一天。他在死之前向自己的子孙后代们交代说,自己死后家中爵位肯定被削,此后几代人的生活应该会过得比较艰难,但他让家人们不要灰心丧气,他说家族第五代之后仍旧会得到重用。后来刘伯温的话,果真得到了应验,明孝宗即位之后,感念刘伯温恩德,认为朱元璋做法非常不妥,就重用了刘伯温的后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8:37
一句是“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一句是“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还有一句是“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不过最终都没有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