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0:4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0:02
满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显示,满族人口总数为1041万人,分布以辽宁、河北、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北京为多。
聚居于东北三省及河北省的满族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豆、高粱、玉米、烟草、苹果和柞蚕等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山区特产人参、蘑菇、木耳等。
东北三省城市中的满族主要从事工商业,散居于全国各地的满族主要是工人,知识分子也较多。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族文字创立于16世纪末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各部后。
作为官方文字,满文一度在全国广泛使用,留下了大量档案资料。清中期以后,满语逐渐被放弃,但在今天东北和北京等地的汉语中,还保留有大量的满语语音和词汇。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扩展资料:
满族是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
历史记载,满族姓氏有600多个,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满族称姓氏为哈拉(hala)。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后来随着人口繁衍、家族分支与随任驻防调往别处分化出数个新穆昆。
宋元后深受蒙古族的影响,女真人称名而不称姓。清入关后,很多满洲旗人受汉族文化习俗的影响,用汉字为姓氏,如瓜尔佳氏以音译改称为关姓,钮钴禄氏以意译改称郎(狼),伊尔根觉罗又称民觉罗,改汉称为赵。
也有将满姓汉语音译的第一个字作为姓氏的,如佟佳氏简称佟,马佳氏简称马,还有图、德、大、暴、呼、阿、肇、西、布等姓氏,大多数是将原来的满姓用汉字来进行简称。
对此,清统治者十分不满,多次严令禁止,但没多大效果。辛亥*后,绝大多数的满族人普遍用汉字姓,或捏改汉姓,使他人不知其为满族,以至于今天很多满族人已经不知道自己的老姓。
满族先民长期居住在山林地区,崇尚骑射。婴儿初生时,悬弓箭于门前,象征他未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射手。男孩六七岁时,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稍长,就骑马佩箭驰骋山林。
女人执鞭不亚于男子,姑娘出嫁,弓、箭、鹿皮服是必备品,结婚时的天地桌上要插上弓和箭。轿车进门,新郎要射三支箭。
满族男子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女子发式幼年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以御寒,放袖子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规定动作。
*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满族食品也极富特色,“满汉全席”就是满点与汉菜融合的精品,乾隆时的满汉全席已有菜点100余道。
日常生活中,满族民间喜欢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每逢过节时吃“哎吉格饽”(饺子)。
除夕晚饭吃满族独有的白煮猪肉、炙猪肉及糕点中至今犹存的“萨其玛”等。今天中国北方的饺子、火锅、酸菜、京味糕点等,均与满族饮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满族 从“白山黑水”走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1:20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通古斯:内蒙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鄂温克族,旧称“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17世纪40年代,满族*量入关以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信仰萨满教,崇拜祖先,佛教在其生活中也有影响。�
17世纪初,建州女真左卫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除旧称“诸申”(女真),改族称为满洲,次年即帝位,定国号为"清"。1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辽东总兵吴三桂请求清入关*,清摄政王多尔衮于当年4月率清军入关,5月进入北京,10月顺治帝从盛京(沈阳)迁都北京,建立了清朝。�
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 ,大门朝南。西间称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万字炕”,供有祖 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房舍窗户多用纸糊,房梁上常悬有悠车,婴儿放在悠车里,听 着母亲的摇篮曲安睡。�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头顶后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脚着呈船形的双鼻皮条布鞋。妇女则多喜穿旗袍,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腰间挂长手帕。满族入关后,满汉服装渐趋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经过不断改进,旗袍的样式逐渐成为直领、窄袖、右大开襟、钉扣袢、紧腰身、长至膝下、两侧开衩,穿上后既能体现身姿,又可显示女性的高雅大方。�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猴头菌、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满族在历史上精于狩猎和征战,因此他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与此相关。清朝历代武举考试的内容就是骑马、射箭和举重。如今骑射已经衰落,但举重一直沿袭至今。此外,还有八旗兵训练中的跳马和跳骆驼。跳马就是在马飞跑时,骑手纵身跳到马背上;跳骆驼有所不同,骑手要从奔跑的骆驼后面纵身而上。摔跤满语称作“善扑”,摔跤时双方两臂交叉、顺肩至腰相互抱住,然后尽力拼摔。如今,这些跃上敌骑、擒拿敌人的军事技巧已变为饶有风趣的传统体育活动。�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在科学工艺方面具有很大的成就。康熙主持编修的《数理精蕴》、《历象考成》、《皇帝舆全览图》等书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水利专家撰写的《河工器具图说》是中国最早的水利专著;陶瓷专家唐英在清代创立了"唐窑",其工艺奠定了中国现代陶瓷业的基础;复旦大学教授满族人秉志是中国现代生物学的奠基人。�
满族在文化艺术方面同样是人才辈出,如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五四”以后的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此外还有京剧程派创始人程砚秋、相声大师侯宝林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满族文化非常发达。入关之前民间文学十分丰富,以神话、传说、歌谣的形式代代相传。入关之后,吸收汉文化的精华,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画家。我们熟悉的有文学名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著名文学家老舍、端木蕻良等等,他们都以卓越的成就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节日
满族在岁时节日及风俗上受汉族影响最多,因而其节日与汉族大同小异。
春节
满族历来重视春节。春节,又称“过年”,时间是从腊月二十三至翌年正月初五。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都要请灶王爷上天、写大字、做豆腐、吃猪肉、宰年鸡、把面发、贴道西(对联、挂彩、福字),支油炸小食品,同时还要大扫除,做萨其玛,贴窗花、挂笺、送荷包。三十日是除夕,是日,下午祭祀,晚上一宿不醒,谓之“守岁”,接“财神”,挡恶鬼。民间院内于二米高的灯笼杆上挂红灯。宫廷中则从腊月廿四开始挂“天灯”。午夜,全家一起包饺子,饺子中放铜钱,吃到者象征来年吉利。正月初一,合家穿戴一新,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至初五相互串亲访友,问候新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满族人家在这一天里要挂彩灯、制作冰灯。农村有“蒸面灯”预测来年旱涝、冷暖之俗。东北地区还有做冰灯与闹冰灯的习俗。正月十四至十六一般多举行灯会,并有踩高跷、跑早船、闹秧歌、演灯官戏等各种表演。此外,元宵节,满族也有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与“照贼”
走百病是满族特有的岁时风俗。正月十六日,满族妇女日暮结伴至空地,连袂打滚以脱晦气。入夜,满族的习俗是点燃灯火,提起灯笼照遍屋内庭院各处,称为“照贼”,据说是由金代女真人在这一日纵偷习俗演变而来。
添仓节
正月廿五,满族人家将高粱秸扎成马、锄,放在粮囤上。有的将一盆干饭放在仓里,连添三日,谓之“添仓”,以求丰年。
领龙节
又称中和节。二月初二,满族人家清早以灶灰撒院中,左右作大圆圈,从水缸洒至井边,谓之领龙治水,可保风调雨顺。院中撒五谷杂粮,谓之“打灰囤”,祈求五谷丰登。妇女用棉布制成鸡形挂于室中,以驱虫避害。这一天,男子剪发,谓之“龙抬头”,是以此日又称“龙抬头日”。满族这天要吃的食物通常有龙鳞饼、龙须面、猪头肉。
清明节
满族接受汉族家祭扫墓的节日,每到三月的一天,他们抬供果上祖坟烧纸,添土,此外,“新坟插佛朵,旧坟插柳枝,皆示有后之意”,祭佛托妈妈是满族的特色。
端午节
也称端阳节,因为是五月初五,所以又称五月节。“五月到,插艾蒿”,满族过这个节日最初是为了避瘟防疫,并不是纪念屈原。这天“人家檐端皆插蒲艾,门上悬纸葫芦,食角黍,饮雄黄酒。小儿女劲腕缠五色丝线。又以黄布制小猴、青麻制小帚佩胸际”。角黍即粽子。有的地方还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中元节
又称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满族人家扫墓祭奠先人。按佛教中此日为超度亡灵之日,各寺庙举行“盂兰盆会”,燃灯诵经。
七月七节
相传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满族妇女晚上供巧姐,意为七夕乞巧。有的满族人家“卡巧馃”、生豆芽、做发面包子。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又叫八月节或团圆节。晚上,满族人家在院中摆供桌,吃瓜果月饼,拜月赏月。有的地方还玩一种兔面人身、面贴金、穿盔插旗、黄泥捏成的“兔儿爷”。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满族无论宫廷、民间都吃腊八粥。腊八粥源于佛教,因而也叫“佛粥”。主要以黄米、江米、稷米、绿豆、小豆、枣、粟子、果仁等熬煮成粥。“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寓意为获得丰收。
过小年
腊月廿三为过小年之日,这天灶王上天述职。当晚满族家家设桌案摆放米制之糖祭灶神,将饴糖抹在灶王像嘴上,用火烧掉,谓之送灶王爷上天,盼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种糖又称关东糖,是东北满族特产。
除上述重要节日外,满族的岁时习俗还有:正月初五“破五”,全家吃面饺曰“捏破”;正月十四“跳跶”;正二月“打油千”(即秋千);三月三日“踏青”,等等。
颁金节
近些年来,在党和*的关怀下,民族文化事业兴起,满族也和其他民族一样欢度本民族的节日。各地的满族同胞将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作为满族的节日。19年10月,将此节日名称定为“颁金节”。“颁金”来源于满语“颁金毕”,意为“生成、生机勃勃”或“新生、欣欣向荣”之意。这个节日的名称,既是为了纪念本民族称谓的命名,又含有反映满族——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充满勃勃生机之意。1993年11月23日,北京满族同胞首次欢庆本民族的节日“颁金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2:55
满族(满文: 拉丁化满文:manju),旧称满洲族,古称女真,为生活在现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及西伯利亚广大地区的通古斯民族之一。在古代汉语文献中被称为女真或萧慎,一般认为该民族起源于西伯利亚。也有人认为是在中国史书中曾经被泛称为生活在现在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东胡民族的一部,《后汉书·挹娄传》:“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魏书·勿吉传》“邑落各自有长,不相总一。” 《隋书·靺鞨传》“邑落具有酋长,不相总一”。古代以渔猎生活为主。唐代的汉语文献中将其称为“黑水靺鞨”,宋元及明时期的汉语文献中称其为女真,明朝在今东北地区设立三个卫所,分别称作:建州,野人和海西,分设督司受明总兵节制。1616年,官拜明建州左卫督司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国号改为“清”,改“女真”为“满洲”,同时也改元“崇德”。14年入关灭明,建立了覆盖满洲、前明领土及西北新领地的清朝。辛亥*推翻清朝后,改满洲为“满族”。
清代的满洲侍卫现在的满族人口中,大部分为父母一方有满族血统或者祖上据查还有满族血统,另外也有一部分是祖先为汉军(或朝鲜、蒙古)旗人。满族有语言满语和文字满文,辽(相当于中国北宋)时期,女真人在现中国东北地区分别有南女真,北女真,黄龙府女真,顺化女真,长白山女真等等,除语言风俗统一外,这些女真部族之间并不相互统属。其中女真的完颜部逐渐强大,建立金国,并灭北宋占据中原地区,根据汉字创制了自己的女真文字,女真文字后来由于金朝的灭亡而逐渐失传,最后在明末彻底消亡。经过金一代的发展,女真的概念比起前代变得更加明确起来,但是随着金朝的覆灭,中原的女真大量融入汉人,而原先女真的居住地除了仍有些原有的女真部落外又有新的部落迁入,满洲类似完颜是女真的一个部族名称。后来满洲崛起,征服了女真各部,统一称谓为“满洲”,其中包括了归顺满洲的蒙古、朝鲜及辽东汉人。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满洲人都是先前明时的女真人(金亡后,女真这一称谓再次笼统化),也不是所有的女真人都成了满州(“野人”女真的不少部落被排除在满洲之外,譬如现在的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完颜部的后裔也不一定就是满洲人,不少完颜部的后裔融入汉人,而完颜部本身也在继续分化,产生了不少新的部落。直到满洲形成后并没有文字,是在征服蒙古并与蒙古结盟后,借用蒙古文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创造出来的,到清朝后期,满族贵族逐渐汉化,已经很少使用满语,*建立后,满族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语言。目前,除一些语言学者外,满族人通用汉语。满洲贵族所自创的满文是根据蒙古文字母略加修改而成的,在的锡伯族人还在使用锡伯文,并有定期出版的锡伯文报纸,目前也有观点认为锡伯文就是满文(祖先为融入华夏汉民族的鲜卑族)的一个变体,目前,在故宫研究满文档案的*多数是锡伯族人。
人口与分布
人口超过1000万,一半以上居住在辽宁省。现在满族人主要分布在:(1)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2)北京及邻近的河北省,(清代规定北京内城由八旗分旗居住)(3)长城以内的某些重要城市,基本上都是清代有八旗驻防的战略要地。
[编辑]
历史上的分布
根据清朝统计,1760年除东北和北京附近地区以外八旗兵超过1000人的城市有:荆州(5535人)、江宁(4126人)、西安(3970人)、广州(3906人)、镇江(3521人)、宁夏(3509人)、绥远城(2802人)、福州(2581人)、成都(2341人)、杭州(2232人)、乍浦(属于浙江平湖,2037人)、青州(1807人)、凉州(1105人)。
[编辑]
语言
满语为满族本民族语言。现代满族普遍使用汉语,除了一些学者还能应用满语外,目前会说满语的满族人只余下屈指可数的老人家,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
[编辑]
风俗习惯
满族剪纸艺术在东北地区仍可见到许多满族的风俗习惯。如食物中的酸汤子、酸菜、粘豆包、血肠、萨其马等。满族人禁忌狗肉。
从前嘎拉哈是满族儿童的一种游戏。
[编辑]
民族特征
典型的满族人中,两眼间隔较近,直鼻,长方脸型的较多,肤色较浅。满族中的B型血的比例很高,达到40%强(这一比例在汉族中是20%)。
由于满族在清代的支配统治阶级地位,满族较之中国其他民族有更高的教育水平。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满族每一万人中的大学学历者有1,652.2人,全国平均水平为139.0人,汉族为143.1人。在15岁以上的文盲和半文盲比例,满族为1.41%,全国22.21%、汉族21.53%,,满族的数据远远低于中国国内的其他民族。
[编辑]
服饰
满族服饰历史上,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马褂,原为四侧开叉,便于骑射。男子*后要剃去周围的头发,编发辫垂于脑后。满族妇女的传统服装是旗袍,围白丝巾,梳京头和“盘盘髻”,戴三个耳环,腰间挂长手帕。
[编辑]
宗教
早期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虽然萨满教依然存在,但大多数的满族人则和多数其他汉人一样,属无宗教信仰人士,少部分信奉佛教(包括喇嘛教,即藏传佛教)。
[编辑]
参见
女真族
满洲
清朝
满语
中国东北
满洲国
锡伯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46
全民族介绍
参考资料:http://www.gxi.gov.cn/intoguangxi/mzfq/Index1.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6:54
满族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一带地区。满族的直系祖先原称"黑水鞠",后发展为"女真"。
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创立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建立后金,皇太极继位称帝后,率清军进关,统一全国,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州",建国以后才通称为"满族"。
满族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马上民族,她在保卫祖国边疆、制止外国侵略方面作出了贡献。康熙年间,众八旗子弟就驱逐了沙俄侵略者,乾隆时又与*人民共同打败了英国殖民者。抗日战争、战争时期,也涌现了一批像陈翰章、关向应等英雄人物。
满族人民在文化方面也是颇有造诣,对祖国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语言学家罗常培,作家老舍等都是满族杰出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