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觉醒年代》观后感结尾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13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1:37

天左右的时间看完了这部剧 我愿称之为这是一部神剧!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我在没看这部剧之前 对我国1915年至1921年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党成立这一段历史 是不太了解的 甚至对剧中出现的许多历史人物 连他们的名字我都没有听说过 作为一个文科生 一名大学生 我表示很惭愧 编剧龙平平老师在谈起这部七年之作的出处时说到 他在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做过调查 发现他们对很多熠熠生辉的*烈士都不熟悉 他感到很悲哀 他说作为老师 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 他有这个责任让大家知道这些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觉醒年代》 历史书很大 大到一本书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 却又很小 小到几句话就是他们的一生
剧中最令我潸然泪下的一段是 延年乔年即将去法国勤工俭学之时 陈独秀先生得知消息后 紧赶慢赶 一路飞奔去码头 炒糊的南瓜子和厚重的行李箱 承载了父亲对儿子满满的爱 三人紧紧相拥 先生含泪送别儿子 几分钟的时间里 没有一句台词 却胜过千言万语 随后出现的画面更是令人百感交集 一边是两位意气风发的少年走向求学之路 一边是他们带着脚镣浑身是血慷慨赴死 两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陈延年被押赴刑场 刽子手要他跪下时 他傲然屹立 说“ *者决不下跪,只能站着死!” 弟弟陈乔年英勇就义之时 也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辈披荆斩棘的幸福吧!”有的人永远留在了年轻的二十几岁 但他们发挥了影响时代的价值作用 在今天的安徽合肥 有一条路叫延乔路 它的旁边有一条路叫集贤路 陈独秀先生葬在集贤关 集贤路长 延乔路短 他们始终没有交汇(历史上父子仨的关系一直都不好 剧中将其美化)但这两条路的终点都是繁华大道
在《觉醒年代》纪录片中了解到 张桐老师一开始是不敢接李大钊这个角色的 他担心自己演不好 ... “您是抱着谦虚之心饰演这个角色的?”“敬畏之心。” 是啊 无论是演员本身 还是作为观众的我们 都应当带着一颗敬畏之心 去观看 去学习 去用心体会这段历史
1927年 李大钊先生壮烈牺牲 年仅38岁 但他对青年的寄语“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国家” 时至今日 依旧铿锵有力 且不会因为时间而消磨 在此之前 我只知道李大钊先生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 殊不知大钊先生竟是那般温和 清廉且俭朴 他广泛深入社会底层 倾听大众呼声 真正做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没有阶级等级的观念 没有人与人生来不平等的概念 这也是他一直坚守下去的初心 我难以忘记剧中那个画面:大钊先生带着陈独秀先生离开北京的路上看到 难民遍地 灾民四处流离的时候 蹲下来掩面痛哭 “长太息以掩涕兮,爱民生之多艰” 之后便有了“南陈北李 相约建党” 我永远记得他们对着广阔天地宣誓时眼里的光和毅力——那便是希望 是全中国的希望!
关于辜鸿铭老先生 我认为这个人物一开始真的很难让人喜欢 由于他自身顽固的守旧思想 保皇派 处处挑陈独秀先生的刺 与他作对 但到后来看到他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 以及他与刘师培 黄侃三人坚决不与北洋*的*政客同流合污 还有他对蔡元培先生的知恩图报与敬重 让我越发觉得老先生的可爱之处的同时 也由衷的敬佩老先生的学识广博 尽管他的很多行为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 尽管他与陈独秀李大钊先生的文化立场不同 但他发自心底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真的值得我们学习与钦佩 他是一位堂堂正正的 有风骨的国学大师 在此插入一段老先生的自我介绍“我辜鸿铭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但是我 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 和*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我辜鸿铭将终身致力于 弘扬与传播这种伟大的精神,虽九死而无悔。”
当时的中国 军阀统治黑暗 百废待兴 民不聊生 地裂权分 正应证了葛树贵的那句“我们穷人生来就是等死的命”仿佛 活着 成了无比高尚的代名词 活着 成了崇高的信仰 但 有些人活着 却不如死 血雨腥风 乌烟瘴气 “闹市砍头”“人血馒头”等 成了人们眼中热衷的节目 他们人群蜂拥 瞪大双眼 惊喜又恐惧 麻木 腐朽 枉为人的思想受到追捧 他们不为别的 只为两个字——活着 人们不禁感叹:这样的中国还有什么希望?
向阳而生 又何惧长夜? 即便是挡住了太阳 也无法挡住民主的光芒 总有人从风雨中踏着泥泞而来 带着曙光 沾满希望 在黑夜里 在*声中 他陈独秀看见了…仲甫先生带着“德先生”和“赛先生”赴上这残破的国土 为中国灌输一股清流 探索之旅由此揭开序幕!“我相信,一百年后的中国,它定会证实我今天的观点!” 守常先生 百年后的中国 脱胎换骨 繁荣昌盛 欣欣向荣 国泰民安 这盛世 如您所愿!
有人说“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的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想象的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所以能感受到他们的奋斗意义重大,而他们前赴后继的时候,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的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3 02:55

在看《觉醒年代》这部剧以前,我只认识陈独秀先生而不识陈延年,而在剧中短短几十集的相逢,

陈延年是陈独秀的大公子,记得剧中刚出场的时候是在上海的码头扛大包干苦力,他不理解父亲为了救国甘愿不孝,他说“你爱国,便不能爱家。”

他怨恨自己的父亲,在自己幼时便为求救国之路远走他乡,怨恨自己的父亲为了救国连累家人被捕受苦,怨恨自己的父亲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但同时他又是爱自己的父亲的,他会在自己的父亲演讲时发自内心地贡献掌声,会尽心帮忙编辑和售卖《新青年》,他虽然不赞同父亲的思想,但却也由衷地明白父亲的思想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正确的。

陈独秀先生是许多优秀学子的老师,但在陈延年面前却只是一个不会表现的疼爱儿子的父亲。

剧中的陈延年正是随着从上海到北京,随着对父亲的思想的更深入的了解,逐渐地理解了父亲家国不能两全的无奈,和致力于传播新思想的伟大奋斗目标。他经过了许多挣扎和尝试,不断地说服自己信仰父亲的信仰,理解父亲的理解,最终踏上了*主义的道路。

这是陈延年先生的成长,《觉醒年代》这部剧将如今鲜为人知的年轻烈士搬上荧幕被更多的人熟知,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陈延年先生。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