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9:49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04
有区别。
渔夫和渔父的区别:指代不同、引证不同、语法不同
一、指代不同、出处不同、语法不同
1、渔夫:以捕鱼为业的男子。
2、渔父:捕鱼的老人。
二、引证不同
1、渔夫:峻青 《秋色赋·洞庭山一日记》:“连年生产上的丰收,给渔夫的生活带来了空前的繁荣。”
2、渔父:袁鹰 《风帆·归帆》:“千条渔船千张网,千万个渔父心一样。”
三、语法不同
1、渔夫:主谓式;作定语。
2、渔父: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05
当然、渔夫自然是打鱼谋生的人,所以不免就会“涸泽而鱼(渔)”的举动。为了谋生、为了利益——为了“鱼”而为“夫”,从这点来看,夫和鱼无论从利益和立场来看都是对立和矛盾的。夫为捕鱼,则在其中尽现机巧,鱼为避捕,则竭尽其能,所以,人们把捕鱼不仅仅作为了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且把他发展为尽现智慧的一种活动。所以自古名士爱钓鱼:政僚、文人,甚或商贾巨富……更甚而把它作了一种高雅,如今为了益智身心的一项高雅休闲赛事项目。不过,这里为了区别于单纯为谋生、利益的捕,就称作“钓”鱼了。钓可就大有不同了,从结果来看,捕和钓都是为逮着鱼,可“钓”则人们想在其间显示自己于鱼较量的本事和技巧,所以它就有可能从单纯最初的为谋生和利益的捕鱼中分离出来。所以,渔夫就是单纯为鱼而渔的人,他们就是捕。他们即都是渔夫,“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那个利令智昏、不知满足妻子的愚懦丈夫就是“夫”。而钓鱼就是为“钓”而渔的人,其意在钓。钓鱼的独特之处在于除了技巧之外,还必须有忍耐、或者说耐心,而这个耐心的最大表现就是宁静和沉稳。而人们总是把能沉静和有良好耐心的人视为一种成熟、或者“修养”、“素质”,所以,认为一个人如果能“钓”的话, 就说明其“涵养”之深、修养之“不菲”。所以大凡为有“深度”的人就去钓了,在钓中来显现自己的修为。当然,相反,如果常乐于“钓”自然也可以培养个人的修为,这里有相辅相成的影响,所以就会出现刚才所说的一幕:名人雅士爱“钓”,爱钓者多“名人雅士”。这里就不难理解汨罗江畔的渔者为何“支持”屈原跳江的原因了:因为他是雅士、高人,他理解屈原! 可以说,从捕到钓,是人们从对待鱼到对待自己的转变。所以,夫总不能是(钓)者,人们从对鱼这样的生物发生了到人自身这样的人本转变。可以说,捕是谋生,钓是做人。从钓中我们可以体会人生、感悟人生,陶冶人生,所以就有了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而且也自古渔翁多雅士。更有特者,海明威手下的“老人”,他更是在渔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诠释了人生,寻求到了人性的真谛和。通观整个渔的过程,老人已不在将那条鱼看作猎物或敌人,而是他的朋友甚或是孩子,老人之于鱼,犹如于自身,老人和鱼的实则是老人于自身、自心啊。在这个作品中,没有人会怀疑,海明威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老人,而不是一个青年和壮年,其实,作者也是要告诉人们,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可能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即便是人之中年,恐怕也难以体会人生的真意。而只有这个历经沧桑的老人他才能真正的理解什么是渔、和渔的真谛,即生命的真谛!所以、钓者多翁,人之常见并称之“渔翁”,而捕者多“夫”之为“渔夫”。因为钓者之在于“钓”而非“鱼”,说白了,就是钓者才是体会、追寻人生真谛的,而捕者则只图生存。“钓”是精神、而“捕”是生活,从捕到钓是对人生的追求的转变。那么这样你就不能称钓者为夫了,称为什么呢?就是“渔父”!可是父和夫恐怕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形式上来看,称得起翁的大都可以接近“父”了,正因为有了这个生活经历,所以其能明了生命的意义。人之对待生命,最初就是“渔”鱼而为己;之后会认识到人本而为己,所以就在“钓”不在“鱼”了,这是两次跨跃和转变。可这是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变,他还不能认识到“鱼之为我、我之为鱼”。当然也就不能体会“鱼我之一体”的宽阔胸怀,自然就不能认识事物之“普遍联系”。“世人皆知取之为取之,不知与之亦为取之”,只有“父”者才能懂得“与之为取”的道理,这里就自然继承了“父”之爱之博、慈之广之意,就同于“父亲”之父了。当然、人们为了区别父亲于渔父之“父”就只好在称谓的态度上有所区别、表现出来就是父亲中“父”为入声、而渔父之“父”为去声,也体现出其意的含蓄和深远。夫之随莽、谓之莽夫;父之随神、固有神父(一作神甫,因父可通甫)(还有“教父”,呵呵:)。而从形式上来看,父即是比夫为年长,但不作翁,因翁就是纯粹的年长,而父是因年长的形式下而赋予的智慧和受到的敬谦。可是说,渔父首先是渔夫之父,他是渔夫对生活的更深的理解,是渔夫对待认识自己的升华,同时他的广博及于一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鱼,他能理解生我者父母,养我者“鱼”。他对待鱼,就如同对待自己一般、子女一般,他懂得爱鱼就是爱自己,就是热爱生命,他懂得为鱼而为己,他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渔父,更是情感和精神上的统驭者,其为父,是因为他爱鱼、其为父是因为他爱人、其为父是因为他爱自己,其为父是因为他能把爱自己爱生命投入到爱鱼和爱人之中。夫者、人也,即丈夫;父者、神耶,如夸父,是神人、圣人,故有孔子被尊为“尼父”,因为孔子是“圣人”。向来渔中父者多圣隐,故有《渔父》中对屈原所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氵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后又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里清楚的表明了他要告诫人们的是审时度势、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道理,这里自然是包含有一定的佛学思想,明白的说出了“道法自然”的真谛。当然、屈原“士”非“圣”并没有听从渔父的点化,故终有(渔父)“遂去,不复与言。”鱼夫、鱼父那就是丈夫、父亲,是类别个体,而只有“渔”将鱼和夫、父和鱼起了连接,达到了物我合一、自然一体的境界。渔父、鱼之神、人之神,是能驾驭人生、主宰人生,统领国家、主宰世界的人,这体现的和需要的就是智慧、慈爱,是掌握了人生命运、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智者,是理解了人生之道、生命之道、自然之道的圣者,他不仅对于鱼、对于自己,更对于他人和国家以至社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一位这样能把握个人命运、一个国家乃至一段历史命运的渔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05
早晚会用一个字代替,很多字词现在看都多余了,就好比远上寒山石径斜的xie过去念xia现在念xie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5-05 01:06
渔父是有特殊含义的,泛指那些比自以为是明白人更明白的*外的人。典故出自屈原的《渔父》中与屈原对话的人物,是个见解深远豁达的民间人物。屈原以后的诸如李白,王维,柳宗元,杨慎等的诗词作品均有引用。 渔父可以与樵夫并用,渔樵问答之类的都是借用民间的角色表达政论观点的常用手段。
渔夫则更多的指捕鱼为业的普通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