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1:0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25
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中,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勇于探索,开拓进取,使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几年来的改革实践虽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在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出现了不同观点的争论。这些争论不仅表现在理论观点上的分歧,也表现在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不同认识上。出现一些争论原本是很正常的,但由于新课程理念的问题与实践中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使一部分*投入改革的教师感到困惑和迷茫,影响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为此,根据自己参加自治区、市级中学体质课教学评比及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各地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和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从体育课堂教学层面上,谈谈上好一节好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第一 教学指导思想正确。能依据体育学科的性质、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促进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健康深入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主要看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否正确地贯彻、落实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体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服务,但必须明确,从体育学科的角度来看,“身体健康”是“三维健康”的基础。这一点无需质疑。
体育课堂教学是否正确地贯彻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主要看三点:
一看,体育课符不符合体育课程的性质。《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近一个时期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些体育课不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教学手段,不以运动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例如,有的把围棋、象棋、吹肥皂泡等引入教材;有的用硬纸板制成预构件,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去组装房子、汽车;有的把尿素袋开发成“时装”,让学生在上课时学走时装步等。这些做法既学不到什么体育的知识、技能,也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背离了体育学科的性质,应当注意克服。
二看,体育课是否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开展教学活动。主要是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身体锻炼的规律、学习心理的规律及教与学的规律。体育课只有认真遵循上述规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才能真正学到应有的知识、技能,身心才能得到有7ae59b9ee7ad943133323137效的锻炼。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有效地进行身体锻炼,而主要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与构建体育知识、技能。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体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看,体育课是不是从实际出发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学改革,应当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结合学校自己的场地器材、师资特点、学生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进行。对外来的经验,必须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以借鉴,不能生搬硬套,警惕“追风”、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倾向。
第二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进行检查和评价。
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发展与评价等功能。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制定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具体、可行,就必须是可以检查、可以观察和可以评价的。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制定的目标比较抽象和空泛,不易操作也不可测。如“改进快速跑技术”;“发展力量素质”;“培养合作精神”等,这样的目标就比较空泛,因为快速跑的技术包含很多要素,力量素质有不同的部位与不同性质的力量,合作精神也有许多不同的体现,目标如果制定得不明确、具体,教师就不明确自己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子,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要完成什么任务。因而,使教和学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对目标的达成情况也无法进行检查、评价。
另一个是,五个领域的目标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导致课堂教学精力分散,“蜻蜒点水”,教学走过场。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应当明确、具体,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的目标,最好有质和量的要求;情感类的目标,应是可以通过教育观察作出评价的行为表现。
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制定目标时,还应注意:
1.制定的目标要符合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进度;
2.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学校的场地器材、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
3.制定的目标要有具体的组织教法作保证;
4.制定的目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第三 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教材处理得当,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
教学内容的改革,历来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为,教学内容反映了为什么教和教什么这个根本,它是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用的教材(含开发新教材)出现了低龄化、幼稚化和追求简单生活化的倾向,必须引起我们的严重关注。应当努力把握体育课程的性质,明确体育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切实遵循体育教学的规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科学地处理好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含开发新教材),我们提出了如下一些要求:
1.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即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超越或不及都不好。超越了,学生完不成,甚至还可能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但选择的教学内容低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让初中学生再去学小学的“立定跳远”教材,让高中学生去学本应在初中学的“三步上篮”等。又如把毽球“开发”成秧苗,让中学生蹲在地上用摆放毽球,当做插秧、补苗,用空塑料瓶假装给秧苗浇水、施肥;用扔纸球来发展中学生的投掷能力等,学生练习起来都感到有些滑稽可笑。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主要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学生体育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些基本技术,能为学生未来的体育学习与终身体育打下一个良好的技能基础。
2.准确把握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正确地处理好教材。要正确地处理好教材,就必须准确地把握体育教材的性质(身体练习)、特点(运动文化)和价值(发展身心)。现在出现了为体育课命名的现象,例如,“上甘岭”、“一碗情深”、“抗洪救灾”、“闹元宵”、“射猎古韵”、“春播秋收”、“爱的合作”、“众志成城”等,为使体育课能符合课的名称,有些课选用或改造的教材,已经改变了体育教材的性质、特点和价值。有的把一些可以用来达成多种教学目标的身体练习内容,当做某种简单的劳动模仿动作来处理;而有些开发的“教材”,几乎不具有体育文化的性质,不具有运动技术的特征,不具有终身体育的价值。如把扫把“开发”成战马,让全班学生骑着扫把跑,还启发学生把扫把“开发”成哈利波特的魔法扫把,让所有的学生都在操场上飞舞扫把,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扫把可以用来打仗吗?”我们认为,这样“开发”的教材,是不符合体育教材的性质、特点的,失去了体育教材应有的价值。
3.主要教材具有适宜的技术难度和较强的教与学因素。体育教材的技术难度(或技术含量)是教材的魅力所在,是教与学的基点。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需要教学。学生也只有在攻克难度、掌握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与快乐的情感体验,心理品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如果选择的主教材没有一定的难度,技术含量很低,没有什么可学的,学生一看就会,那就无须开设专门的体育课,也无须体育教师去教,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去活动就可以了。当然,难度要适宜,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第四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教学设计科学不科学,主要是看教学阶段的划分、组织教法的运用、运动负荷的安排、场地器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等是否合理。
1.教学分段要合理。所谓教学分段,指的就是原来的“课的部分”,即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分段过多。最多的达到十几段。其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导致分段过多,教学走过场。二是,教学分段没有主线,这和目标过多有关,导致各教学阶段缺乏逻辑联系。三是,不恰当地为课的阶段命名,如把准备部分命名为:激发兴趣、活跃情绪、纽带之光、愉悦身心、我心飞扬等;把基本部分命名为自主学习、发展能力、快乐参与、桥的畅想、情景发展、合作创造、体验乐趣等;把结束部分命名为:稳定情绪、放松身心、自我展示、欢庆成功等。为课的阶段命名有无必要,可以继续研究。如果要命名,就必须准确、鲜明地反映各教学阶段的本质特征,并要符合逻辑。例如,把课的基本部分命名为“桥的畅想”、“快乐参与”,就没有反映基本部分教学的本质特征,也不符合逻辑,基本部分让学生“快乐参与”,那准备部分与结束部分就不需要学生快乐参与吗?
2.要有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严密的课堂教学组织是我国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特色。特别是在班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严密的课堂组织,没有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教学就根本无法顺利进行,学生不仅学不到东西,得不到锻炼,而且还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严密的课堂组织纪律必须坚持,不能废弃,它是保证教学有序、有效和安全进行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的需要。
3.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一堂好的体育课,教师必定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科学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与安排教学步骤,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掌握运动技能,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而现在有些体育课,教师虽然注意了讲解示范和分组练习的运用,但如何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组织教法,深入研究不够,教学步骤不太清晰,因而教学效果不佳。
4.运动负荷适宜。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是锻炼学生身体、掌握运动技能和满足学生运动*的需要。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重视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运动负荷过小。课的运动负荷安排,与教学目标、教材性质、教学对象、课的类型、气候情况、教学条件等因素有关,不能强求一律,但必须重视。在教案中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要作出具体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5.场地、器材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要经济、实用,符合教学的需要。一堂课要用什么场地、器材?用多少?要不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用什么、怎么用?必须从教学的实际需要与学校的实际可能出发,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来决定。当前,有些观摩课,在场地器材与教学技术手段运用上,存在追求品种多、规格高、数量多与形式化的倾向,既不经济、实用,也脱离了日常教学的实际,许多教师对此都提出了批评意见,这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第五条 能够充分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使教和学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能够正确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及其他评价方法,给学生以及时、真实、明确的学习反馈信息。教与学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
1.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历来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动作。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现代学习方式的传播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有些同志就认为体育教师的作用不像过去那么重要了。比如有人说,只要把教材、教法设计成多媒体软件,上课放给学生看就可以了,哪个教师的篮球示范动作能比得过乔丹?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是改革那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思想、课程理念、内容和方法。但是,不管课程理念如何更新,不管课程目标、功能和价值如何拓展,不管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改革,只要向学生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指导学生从事科学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没有改变,就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就必须开展体育教学,就必须要有体育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因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需要由教师来构建;学生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需要由教师来传授;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积极性,需要由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方式需要由教师来选择和运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不能淡化,而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具有强烈的真实性、针对性、即时性、灵活性、可学性和人文性,这是任何业外人士与现代教育技术都无法取代的,非体育教师莫属,这也是当今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终身化的缘由之一。
当然,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是要“以教师为中心”和提倡“师道尊严”。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决定一切,指挥一切,唯我独尊,甚至讽刺、挖苦、污辱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2.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就是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发展服务的。确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体育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我们应当深刻领会,正确贯彻。
要正确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基本特点:
一是,学生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学习主体。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同于“生活主体”,如购物主体、饮食主体、娱乐主体等,学校也不是商店、不是饭馆、不是娱乐场所,所以不能把学生比喻成“顾客”或“上帝”。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作为学习主体,是受教育规律制约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从事学习活动。学校教育必须反映国家的意志,学生必须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学校的有关规定与所开设的课程进行学习,必须完成课程规定的学习目标等等。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不是一味的迎合和迁就,学生不能喜欢就学,不喜欢就可以不学。
二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不成熟的主体。[1]他们所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还不多,运动经验有限,对体育的认知水平不高,甚至对自身的体育需要也还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学生的体育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育对其所施加的影响。
三是,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所谓间接知识,主要是指人类已经发现和掌握了的知识。学校教育就是要把这些知识,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没有这种文化的传承,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而不是以获取直接知识为主的主体。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知识与技能都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或构建的。
四是,学生是能动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容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可以自觉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技能,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了元认知的能力,因而也可能动地获得(发现与构建)某些直接知识。
据此,我们在构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一方面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学生的“主观性”误当成“主体性”。
素质教育既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3.教师要正确、有效地运用组织教法。接受式学习大多是以班级授课为基本形式的,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习知识、技能。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因此,它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形式,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地位与作用。但在接受式学习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示范进行学习,主体性可能失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受到一定的*;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得到充分的照顾。为此,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积极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不仅是对接受式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有益补充,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方式,防止盲目性和只追求表面形式而不顾及效果的倾向。
4.正确开展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与单元教学结束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定是不尽相同的。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是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而课堂教学评价则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逐步发展过程,因此,这时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所以应当多看学生的进步和优点,以表扬为主,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同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与掌握运动技能的情况,作出全面客观的诊断,及时地、有重点地向学生反馈真实的学习信息。在课堂学习评价中,不能只讲优点、不讲不足,只有表扬、不敢批评;不能把“吹捧”当成“激励”;不能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地为学生提供虚假的学习信息,否则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害的。
第六 能够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既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体育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课程标准》提出的“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的理念,绝不是否定体育课程教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对各水平阶段都提出了具体的内容目标,这些目标就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全体学生都要达到的。体育教学必须重点抓好这个共性问题,不能因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学生就可以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能学成什么样子就算什么样子。但在教学方法上,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第七 能够以运动技术教学与身体锻炼为载体,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其他目标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来实现的。因此,体育课堂教学,就应以身体锻炼和运动技能教学为中心来进行,把其他目标和身体锻炼与运动技能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一个目标起一个“炉灶”。否则,体育课将不堪重负,体育教学的各项目标都难以实现。
第八 能够较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如口令清晰、洪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保护帮助合理、到位;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队形调动便捷、合理;课堂常规贯彻认真、得当;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正确等。
上述要求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基本功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要素,与前七条是一种因果关系,是上好体育课的基本保证,理应受到我们的重视。特别是安全教学与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往往关系到一堂课的成败,尤为值得我们关注。为此,体育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的水平。
第九 农村学校的体育课能够针对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与学生的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尽可能地使学生能够学到必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身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体育意识与心理品质得到一定的培养。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验,正在如火如荼地深入发展,广大体育教师是这场改革的主力军,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继续积极投身于改革实践,排除干扰,牢牢把握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做课程改革冷静的促进派。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应当紧紧围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上好每一节课,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新体系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