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6: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9:54
2011.4.20 刘妍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的,对于一节语文课来说,课外的功夫直接决定着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常常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备课上,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则是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把握以及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的验证。备课相当于一场战斗的作战计划,语文教师就像一个指挥官,只有充分了解了各方面的情况,对事情的发展有较为准确的预见,才能有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方案,进而取得战斗的胜利。平常我们常常会议论某某老师的某节课上得十分成功,或者某某老师的某节课上得不好,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结果,实际上起作用的是他们在课前、课外的功夫。 那么,怎样才能备好一节语文课呢?我想结合实际来谈一谈关于备课方面的一些想法、做法,希望能给在座的老师们带来一点启发,对您的备课能有一点点的帮助。首先要明确一点: 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语文备课中,集中体现教学设计的文本形式被称为教案。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些老师往往把备课曲解成了备教案。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如果谁没有写教案,那一旦发现,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帽子,就要受到批评,就被视为工作态度不认真。于是,在我们许多老师看来,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写教案决不等于就是备课,备课也决不等于就是写教案。 如今,尤其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 其次要遵循二个原则:语文课姓什么 阅读课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一)语文课姓什么 语文课首先应是语言学科,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科目,训练语言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既要让学生打下字词句段篇等方面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也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机会,去轻快地阅读文本,在文本的阅读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语文课其次是人文学科,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科目。它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教学策略。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紧紧抓住语文是语言学科这一首要特征,依托文本,立足阅读,开展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一定要抓住语文的味道,语文的特性,不要把语文课备成戏剧课、表演课、思品课,要真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阅读课教学的重点是什么 阅读教学之所以称之为阅读教学,其原因在于一个“读”字,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源泉之水。可见,只有多读并读出感情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因此,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培养语感。我们在备课和教学中,应重在读的训练,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在读书的享受之中。同时,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年龄、心理、认知等方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文本,选择读的方式 ,制定读的目标,引导学生关注读的过程。“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读去解读教材,在解读中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凭借语感运用语言,在运用中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的情感美,真正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语言训练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的原则。 我觉得要备好一节语文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 备课标这里我所说的备课标指的是教师首先应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了解本册教材的编排体系和指导思想。如果课程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训练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教材训练点,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语文课教得有效,才能把课讲实、讲活。目标不清楚,搞课改,只能花里胡哨,结果远离根本;目标清楚,万变才会不离其宗。只有了解“语文课程标准”,熟记于心,备课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收到预期效果。 语文课标对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备课簿的第一页让老师们写下本学段的课标要求)这个在学期之初就必须完成。* 研读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课标是一个学段的目标和要求,单元训练是对一个单元、一篇文章的目标和要求,是对课标阶段目标的分解。单元训练的目标要求,往往就是一篇课文的训练点。即使课标要求弄清楚了,单元目标不清楚,也照样吃不透教材。在一篇课文或一节课上,哪些知识只是一般性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应用,着重训练听说读写中的哪项能力,并要求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尽量细化,明确到位。吃透单元目标的同时,再看看教参。教参教参,只是参考,不要完全当作教学的要求。要学会分析、比较,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他人的设计,我们要用辩证的头脑去思考,要以鉴别和挑刺的眼光学会筛选,不能全信,不能照搬,应该创造性的吸收,有选择的学习。二、备教材备教材主要是指在钻研教材上下工夫。加强文本的解读,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材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工具,教师只有凭借教材才能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研读教材要弄清楚自己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大的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和担负的作用,弄清楚本单元训练项目赋予它的具体任务。尽管小学语文教材都是些篇幅不长的文章,但是要准确把握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溶入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以及遣词造句的妙处,不下一番功夫是难以真正领会编者的意图,难以迅速而正确地捕捉文章的特点、重点,难点和训练点的。 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反映出教师在解读文本或指导学生解读文本时,还有诸多的问题。有的不从文本出发,有的不知从何入手,有的过于概念化,有的把文本肢解,有的生硬地挂靠*,有的不区分文体之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认为,文本解读的随意与乏术,使语文课堂即便采用了正宗的语文教学手段,也有隔靴搔痒之叹。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才有精彩的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是课标下的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文本解读的指南。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使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解读文本应从这三个维度入手,在备课过程中应认真思考文本包含了哪些知识点,有哪些能力训练,何处可以让学生经历思维,体验喜怒哀乐等情感过程。何处可以潜移默化的习得学法,习得写作方法,文本给予我们何种人生指向等等。要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本中找到落脚点。 解读文本,首先是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思想。 “与作者对话”,是教师品味、探究文本的过程,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第三是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的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全部当作是对文本的正确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因此,反复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老师在写教案之前先别忙着去看教学参考书,而应静下心认真地读课文,反复地读课文,不是一遍,两遍地看,也不是走马观花地看,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老师要把作者写作的情感,把课文的重、难点,把课文的表达方法摸个一清二楚,真正做到烂熟于心。必要时还得朗读教材,甚至背诵所教的课文。通过钻研教材,教师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一致了,教材写了什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概括、归纳),是怎么写的(教师要从亮点的字、词、句、段去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强调的是解决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技巧的运用.)为什么要这样写?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已成了作者的代言人。只有这时,才有可能选定和学生交流的话题,选定比较好的教法。(于永正老师说他每上一节课前读课文都不下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这是个基本的道理,但有的老师却往往做不到,或者干脆不这样做。有的老师在备课时,先看教参,再看课文,甚至有的这样想,课文就几句话、几百字,一看就明白,有什么可读的。其实不然,在个别老师的公开课上,有好多问题他自己还没有弄懂,如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甚至文章的主旨也不明白,更谈不上自己的感悟,所以一旦出现预设外的问题,老师就无言以对或者信口开河。这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个人没有半点的夸张。语文课是人文性、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要教育别人,必须首先打动自己。(《小狮子爱尔莎》《母爱》《最后一份晚报》每读一遍都会眼眶湿润)教育学生学语文要有独特的感悟,我们自己必须有独特的感悟,自己若没有感悟,也就不可能去打动别人。三、 备学生备学生即要摸清学生底子,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新知识将从这里产生,要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起草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和学生融为一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知道同样的教材也许会因为学生地域差异、环境差异、性格差异等而影响学生的接受效果。相对教材来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显得更为重要,它包含着不确定的因素,研究不透容易导致教师对课堂的失控。所以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了解班级学生的现状:比如学生总体状况如何,某一个体又有哪些差异,从他们的基础、能力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个层次的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教师再根据本班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教材,一切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才能做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基础好的 预习做得好的 直接检测 可以省个环节)(我们在送教下乡时备课就要考虑到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的设计在广度、深度上要相对浅显一些,而且还有预设一下可能会出现的状况)所以了解自己学生所处的水平是很重要的。。
四、备方法 教师备课,不能仅满足于深入教材,成为文章的知音,还要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应符合教学原则,即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阶段性原则,趣味性原则等等。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的整体,各个年级段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每个年级段又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整体,一篇篇文章则又是整体中的一个个部分;一篇文章是我们教学的整体,而一个个段落又是其中的一个小的部分。教学课文时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再分而治之,才能最后达到从整体上掌握的效果。那在我们备课时,除了要考虑阶段性这个原则外,还要考虑到渐进性这个方面,我们都知道: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字和句作为训练重点,中年级则以段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高年级主要进行篇章的训练。但中低年级也进行课文的阅读,高年级也进行字的教学,这些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他们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但同样的内容却要采取不同的教法,这是因人而异的,因教学任务而异的,这种呈螺旋状上升的教学进程才能有利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法通过过程显现出来,整个教学过程都应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主动地去学习课文知识。根据这个原则,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特点。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应有序,合乎逻辑,合乎学生的实际。五、备教案教案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阅读探究的方案,它的设计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说前面的四个环节是隐性的,那么这个环节就是显性的,要呈现出来的。教案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以后,应以“教学的内容和步骤”为主。我们提倡教学要有个性,写教案同样应有教师的个性,有见解、实在、实用。在写教案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别人的教案,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份优秀教案,是教师智慧心血的结晶,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这样做才能既保证自己的特色,又能博采众长,它为我用,进一步丰富完善教案。但我们应注意的是,借鉴不是死搬硬套,重在借鉴教学方法的设计,否则会适得其反。
那么具体到每课时的教案应该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介绍一下基本做法: 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我们的家常课来看,把识字学词、把字写好、读通文本、了解课文内容梗概、理清文章脉络等应该是“第一课时”的目标。而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赏析、品味词句,读懂课文,体会情感,领悟表达方法等 “软任务”,应是“第二课时”的重要目标。目前,教师备课中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表述均存在问题。1.在教学之前未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认为讲完规定的教材内容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2.不能清楚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过于笼统,对于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怎样的目标水平,没有具体明确的表述,因此不具有可测性。3.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目标应体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但一部分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却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分项表述,这种表述割裂了“三维目标”这个整体。4.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很少考虑学生状况。不因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实践体验、生活经验、学习兴趣以及认知规律不同,其教学目标有所不同,而是千篇一律。良好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标准: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包括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情感或态度)。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应陈述通过教学学生会做什么或会说什么。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用一些行为动词将会做什么和会说什么具体化,目标陈述就可具体化。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反映记忆、理解与运用(包括简单运用和综合运用)三个层次。在态度领域的目标应尽可能反映接受、反应和评价三个层次。怎样表述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1.采用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或范围等。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思路。这一阶段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写什么,是学生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整体认识。第二阶段:细读课文。在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认识之后,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语言,读懂课文。进入第三学段,还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三阶段:在“部分”深入理解、品析的基础上,再回到课文整体,这是对课文理解的升华阶段,要把文章的形、神、情、理融为一体,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课的基本流程:第一课时 1、创设情境,形成话题与猜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导入可以从一开始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这一节课的上好做下一个良好的铺垫,并且会给这节课增色不少。那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导入呢?一首儿歌、一张图片、一段乐曲、一条谜语,乃至教师刻意安排的一个动作,只要教师善于把握教学时机,随机应变,就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作用。为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放手试读,整体感知。在低年级,学生应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道课文写的是什么;中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甚至是课文的要点能有一个基本的把握。在这个环节中,中高年的教师要教给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这是第一课时的重中之重。什么叫正确连贯?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期待和教师的激励,经历一个由慢到快、由断到连的过程,逐渐实现不错字、不漏字、不掉字、不破句、不重复,正确、连贯朗读课文。 “书不读通不开讲”,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通”应是第一课时的重点,第一课时应放手让学生采取不同形式去读,引导学生在读中画出生字新词,难词难句,并通过学生间互相交流提供解决的办法。要让学生读重点、读难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难读处回读、反复读、示范读,以期达到通顺、流畅的初读效果。要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反复练习读课文,达到熟读的程度,要坚决杜绝把“课文读n遍”的任务放到课外,推给家长的做法。4、强化对生字词的认知。学习字词是第一课时的要务,教师必须抓细抓实。低年级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边读书边识字。中高年级识字时应加强自学成分,建议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等方法解决字词,同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有取舍地巧妙指导,而不要面面俱到,也不要机械重复。中高年级的字词教学要遵循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的原则,建立起字词与文章相关语句的联系。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写好字、识好词,扎实有效地完成第一课时的知识与技能目标。5、有指导的写字练习。低年级在指导写字之前,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记字形。在指导书写时,组织学生先观察字帖及教师的范写,然后描红、书写。注意范写要整体书写,不要教师写一笔,学生写一笔,要注意汉字形体的整体美。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特别在低年级要注意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黑板上的田字格大小要适宜,位置要略高于教师的头部,教师在范写时要注意站位,不要将田字格挡住。中高年级,要抓住重点生字,如笔画繁难、易错易混的生字,突出重点,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1、复习字词。提倡再现第一课时的生字词语,认读、听写、默写订正。中高年级的字词复习,建议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而不只是单纯地认读生字词。 2.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结构层次。3、找准阅读切入点,走进重点段,围绕主问题,突出重点,读中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开展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深入文本,找准阅读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由问题统领全篇,切入点找准了,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选好切入点,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生读、疑、析、议的关键。选取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一是从题眼切入。课题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文章的条理、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开启学生阅读兴趣之门。如《母爱》《比金钱更重要》等。二是从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一篇写人的记叙文里,往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教学时从主人公精神品质或人物表现切入,层层深入地对课文进行剖析,深入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如《勇敢的少年》、《“诺曼底号”遇难记》等。三是从中心句切入。中心句对文章起总括全段,提纲挈领;总结归纳,深化内容;“引子”的作用。把握住各段的中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因此找准了中心句这个突破口,在把握重点上就更准确了。如《神奇的鸟岛》、《海底世界》等。四是从文章的线索切入。线索主要是指贯穿在整篇文章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链条一样,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抓住了文章的线索,就能加深对课文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教学就不会走弯路。五是从疑难点切入。在静心阅读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所质疑,从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点入手,会更加快捷地找到矛盾的突破口,有利于促进教学过程中的民主与互动。六是从兴趣点切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大的动力,趁兴而学,往往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摆脱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利掣肘,形成自学、自主、自能学习的最佳状态。 选择阅读教学切入点必须注意:一是切入点要小,视野要大。切入点越小,学生的思考指向越明确,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是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最近点。否则就会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著名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有时候自己在阅读中遇到难点,估计学生也会在这些地方发生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其实,对文本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教师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来表现。在阅读教学中,精心设计几个好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备课中最费心思的重点工作,它无疑又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目前,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是设计的问题零碎,问题之间缺乏联系,一堂课提出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形成了“满堂问”的局面。这些问题有的是毫无实际意义的,如“今天学第几课?”“这课的题目叫什么?”“你们喜不喜欢上语文课?”等等;有的是可以乱猜答案,根本不需要思考的问题,如“……对不对?”“……好不好?”“……是不是这样?”等等;有的是被分解得极细的支离破碎的问题,答案就明显地摆在文本中,学生只要答一个字或一个词就可以了,这类问题无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既缺乏科学性,更缺乏艺术性。因此,要减少问题的量,提高问题的质,问题的设计就要有一定容量,每个问题要能包容课文相当一部分内容,可使大问题联系小问题,可使上一问与下一问形成连环。目前,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对要解决的主问题,一些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群体智慧的力量,当学生思维卡壳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由于缺乏引导阅读和启发思维的有效手段,问题的难度一降再降,学生几乎无“坡”可爬,无疑可答。教师最初设计的问题已不知去向了。一般说来,我们判定一堂课的问题设计是否恰当有三个标准:1、能否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3、能否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因此,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在学段目标引领下设计好阅读思考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要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另外,问题的表述指向要明,语句要浅显明了,简练准确。通过“主问题”的设计,要减少课堂上“连问”、“追问”和“碎问”过多的现象,用“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在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的活动中,充分而主动地与文本、同学和老师进行对话,使学生读得充分、想得充分、悟得充分,师生进行交流、评价,进而使得语文课堂上人人有话说成为可能,努力打破语文课堂“代阅读”“零阅读”的尴尬局面。主问题设计的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明确了,学习内容就清晰了,学习环节就简单了。主问题的设计一般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1、据课题设计问题。这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质疑导读方法。即抓住课题中的有关词语质疑设问来导读。如学习《狼牙山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