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6:10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8-31 01:07
1、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指导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空气的相关的知识。第二单元:冷和热,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指导学生探究冷和热的变化,以及冷和热对物体形态的影响。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指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等相关的知识。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了解日常生活食物的营养搭配,了解食物的消化,学会怎样搭配基本的食物。第五单元:假设与搜集证据,培养学生的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2、教学措施:加强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小学科学课中关于“科学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思想;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自身素养和业务能力的提升以及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认真钻研教材和各类教学参考书,浏览网络、杂志等,学习先进经验,科学设计教学策略;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良好氛围;潜心解读学生、了解学生、知道学生认知规律;
3、积极收集、准备各类探究活动材料,发展学生搜集各类活动资源和素材用探究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特长,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学生自主性探究和个性特长的培养。
4、课时分配: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共8课时;第二单元:冷和热,共10课时。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共6课时;第四单元:食物与消化,共4课时;第五单元:假设与搜集证据,共2课时
5、具体教学安排:单元周次课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2 22:33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声带。
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11、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
1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传播速度:铝箔尺>木尺>尼龙线>棉线。
13、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真空的环境中不能传播声音。
14、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既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听不到到声音、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2 22:33
四年级上册科学必背的知识点如下: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
2、有的声音听上去悦耳,有的听上去刺耳。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它振动才行。如果停止振动发声就会马上停止。)
5、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吹竖笛都会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6、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一一声带。
7、发声时,声带变紧,快速振动,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8、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
9、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10、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科学学习方法
1、给自己定一些时间*。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点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2 22:33
的方法放入方法刚刚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