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5:5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23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
出自:先秦·荀子《荀子·劝学》
节选: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木材挺直的如同木工的墨线,但用火烘烤,就可使它弯曲,进而做成车轮,它的曲度就像与圆规画的一样,即使再经过烈火的烘烤,太阳的暴晒,它也不能再恢复原样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变成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经过墨线加工才能取直,金属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学习广泛,而又能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劝学》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是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全文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文中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23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出处:《劝学》【作者】荀子【朝代】先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白话释义:
靛蓝,由蓝草制成,比蓝草更绿;冰是由水构成的,比水冷。木头是直的,像墨水一样直,但它可以弯成轮子,即使被太阳晒干,它也可以弯曲,就像指南针一样。
它再也站不直了;它被一场大火烧毁了。因此,当用墨线来测量木材时,它就会变直;26、金属的剑一放在磨刀石上就会变得锋利;君子每天给自己读书,就会有智慧,有道理,他的行为就不会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荀子》
这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文章。这是《荀子》的第一章。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并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
全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讲述了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讲述了学习的内容,第四段应该从头到尾的学习。深刻的推理和严谨的文本结构代表了先秦论著的成熟。
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上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当时的社会变化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在历史上被称为“诸子百家”。
思想流派纷纷著书,宣传自己的思想,批评别人,百家争鸣。荀子是战国晚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受人类意志的支配,人们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理解它、顺应它、利用它。为了说明有学问的学习的重要性,他写了《师说》。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姓卿,战国末期,华夏(汉族)赵国人。
有一次,他来到秦国,肯定了秦国的*。他说:“秦始皇有很多成就,但他并不幸运。”同时,他也不赞成秦国重视刑法管理、轻视贤士的战略。
荀子也到赵国,在赵孝成王面前与临武商议。他死在了楚国的兰陵。他教导了许多学者,其中包括战国晚期最著名的思想家、*家韩非和李思,以及汉初*家、科学家张仓。其文集为《荀子》(唐代杨义民注),由于《荀子》受到历代学者的*,很少有人回书。
清*据繁荣后,修注的数量才有所增加。现代荀子学者也比古代学者多,有清代的王先谦和*的梁启雄(梁启超的孪生兄弟)。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任学》中评论道:(中国)在两千年的学问中,荀学也,皆向愿也。他晚年的代表作是《劝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6:24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