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1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02
意为:国内没有懂得法度的人才和可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其敌对的国家和来自外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衰亡。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全文(节选)如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如下: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词句注释如下:
1、恒:常常,总是。
2、过:过错,过失。
3、困于心:在内心里困惑。
4、衡于虑: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6、而后喻:然后人们才知晓他。喻,知晓,明白。
7、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
8、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
9、拂(bì)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0、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11、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02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能坚持法度的大臣。拂士,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出,在外面。指国外。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灾难,多指外部入侵。者,语气助词,表停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03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
全诗(节选)如下: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如下: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扩展资料:
孟子指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不仅体现了人的愿望、决心,也体现了人的能力。
他因为自身所遭遇的困难而忧虑、痛苦、困惑,造成内心的压抑,而他也就在不断冲破这些心理压抑的尝试中,活跃了自己的思维,激发了自己的创造力。更重要的一点,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会性的,他有痛苦,有忧虑,想发愤,想创造,必然表现在形色上,吐发在言辞中,期望得到理解与同情、启发与帮助。
人就在这一切与忧患的斗争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质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现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创造能力,一句话,表现了他“生”的价值。这,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全部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03
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或外来的祸患,国家经常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