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3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8
我们通常所说的繁体字都是指从晋代开始定型的楷体字。
为什么行书不见繁体?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因为很多简体字是将行书、草书的写法楷化后定型的。比如我们常见的言字边、为、东、尧、时等字,都是这样的状况。
王羲之的字帖基本上都是简体?我不知道你指的是他的那部字帖。就我所见到兰亭序、黄庭经、十七帖等,似乎都没有你说的情况。大概你所指是因为并非所有现在通行的简体字都有繁体字,所以你看来通篇都是简体。不过全篇都没有繁体字的,似乎真的没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9
古人就是用繁体字的,简体字是咱们现代人为了书写方便简化出来的。不是行书唐诗没有繁体,是因为我们平时见到的都是简体的,而且有些字的简体和繁体是不一样的,繁体的也有,不过就是少一些而已。古代繁体还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你看到的,除了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图片,实体,就基本上是繁体,小纂了。古人不用我们现在的字的(大多数)有什么问题可以追问追问那比如王羲之的字帖基本上都是简体,是他的真迹吗
追答是的,古人的一部分字体和现在的差不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39
1、书法的“正书”,即篆书、楷书、隶书、魏体,并包括印刷制版的宋体,都使用所谓“繁体”,也有个别字书法家、印刷制版极个别字写的“简体”。篆书
2、“繁体字”,即传统汉字
3、“简体字”。有学者说“中国的汉字简化早已有之,从甲骨文,金文一直到隶书、楷书,这里头相当一部分是简化字。”1935年8月国民*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一共收录了324个民间流传最广的俗字、古字和草书字。但因为有争议,第二年2月,《第一批简体字表》被收回。*《第一批简体字表》的两个说明是这样的:1)简体字为笔画省简之字,易认易写,别于正体字而言,得以代繁写之正体字。2)本表所列之简体字,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体。俗字如“体、宝、岩、蚕”等,古字如“气、无、処、广”等,草书如“时、实、为、会”等,皆为已有而通俗习用者。
简体字是新中国定型的,故港澳台、东南亚各国汉字使用不采纳,至今使用繁体字。《汉字简化方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的汉字简化的规范,*先后三次公布了《简化字总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行各生部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充分发挥他们的生产建设才能,但是当时全国适龄人口中有80%以上是文盲。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扫盲活动、而扫盲中最重要的就是实现解决识字问题。实际上汉字简化自古以来就有了,手头字实际就是一种简化字,是将行书、草书的写法楷化后早就在民间使用。*在*后公布后的第三次《简化字总表》,由于很多字在历史上没有,我记得很清楚的如宝盖头下面一横是简化字“宣”等等不少字,后来因反对意见太大*又收回了这次总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8:40
古人随时都可以用繁体字,简体字和繁体字的适用场景没有固定的规定。
行书和唐诗本身使用的就是简体字,繁体字在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使用。然而,由于简体字在当今社会被广泛使用,因此大多数人在书写行书和唐诗时都会使用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