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大秦帝国中有商鞅之死,那么历史中商鞅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啊?拜托,谢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35

我来回答

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05:51

大秦帝国 看了三部,当然这是小说,不能当历史来看,但有些人还是给我很深的印象。

商鞅果真不是一个酷字可以描述的。

首先,他的装扮,在以黑衣为主的老秦人中永远是一袭白衣,卓尔不凡与重不同,不怒而威,冷静,完美,虽拒人千里之外,却又像磁石一样永远吸引着众多粉丝,永远被人仰视。分明是先秦版的西门吹雪。

再说,他的处世,但凡有大智慧的才俊人物,在处事方面也无非有以下几种。一,不通事故,真仿佛不识人间烟火。二,精于世故,可谓左右逢源,滴水不漏。三,明白事故,却不做事故,或者说不屑于事故。

商鞅大概属于第三类才俊吧,比如说太子被放逐之后,他向孝公求情,不准,便从此没有再提此事,以商鞅的聪明,他如何不知道这个唯一的太子就是将来的储君,就算过去产生过摩擦,但是太子并不是顽劣到无可挽救的程度,在他的流放过程中,商鞅只要稍加援手,稍事教诲,很容易就会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更为强大的联盟。读书的过程中我曾经很不理解,可是稍一思考,我想这就是商鞅不屑于事故吧,或者是作为一个敢说敢做,不拖泥带水的法家名士之风吧。可是这种偏执或者说苛刻不禁给自己埋下了死亡的种子,也使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处于危险的边缘。不值得,所以这种人只可仰视,不可亲近,更不能成为这种人。

最后,他对待事业的虔诚,用虔诚这个词,是因为事业多他来说不是实现个人飞黄腾达的途径,他对待事业的热情就像一个忠贞的教徒对于自己所信奉的宗教一样,商鞅是个布道者,终其一生不折不扣地推行变法,实践着自己的理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商鞅身边围绕着很多人,秦孝公-商鞅事业上的知音最大的支持者,骑士精神与君主气质及于一身的伟大统治者,“你我君臣相知,终我之世,绝不负君!”这是他对商鞅的承诺,更是对变法大业的承诺,掷地有声的开始了2个男人长达20年的悻悻相惜。商鞅是变法的执行者,像一道闪电击破长空,他要得是大刀阔斧披荆斩棘。 而孝公是他身后最坚实的屏障,他厚重、沉稳、坚忍,殚精竭虑的平息掌控着宫廷内外的平衡,他要斗勇,更要斗智。难怪英年早逝,商鞅累身,孝公累心。

景监、车英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英人物,只是他们不是商鞅那种经略纵横的大才,只是既定战略下优秀的执行者。2人干作绿叶,不抢功劳,不避非议的实干精神让人敬佩。商鞅对他们来说,非友、非师更像是无限憧憬又无法接近的神。

白雪、莹玉,一个是商鞅的爱人,一个是商鞅之妻,孝公的妹妹。

白雪爱商鞅,是因为她认定商鞅是济世之才,在决定倾尽所有帮助商鞅的时候,她给自己定位像是商鞅的人生导师,有点居高临下的意思。

莹玉认识商鞅,是从她受命为秦国搜罗人才开始的,那时的商鞅虽然还只是个布衣,但已才名广播,从倾慕开始的爱情,显得更加真实。

白雪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仿佛商鞅永远在她的注视之下,她总是那么完美的讲述一堆大道理,鞭辟入里的说教,很精明,很聪明,却总是冷冰冰的,她爱的是封候拜相的商鞅。她总是把她和商鞅同时放在一个之供凡人仰视的位置,假设他们是入世的杨过和小龙女。

莹玉,很简单,她喜欢商鞅就嫁给他,不管这段婚姻是不是因爱开始,作为妻子她无可挑剔的照顾丈夫的生活,让他毫无后顾之忧的全情工作,作为公主,她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自身谦和大度的性格,缓解着商鞅的冷峻、严苛,她不多说话,默默地奉献。她爱商鞅,也爱商鞅的事业,她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丈夫和丈夫的事业,夫妇俩在同一个立脚点上,向同一个方向努力,商鞅怎能不爱她呢?

其实,我不喜欢白雪,唯一感觉就是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完全多余,没有她小说会更紧凑,更好看。

大秦帝国读后感三--扬刀立威与儿要穷养等等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战略+务实带来非凡的成绩vs扬刀立威

和乐毅相比,白起就相对务实很多。六国合纵60万大军压顶函谷关之时,白起临危受命,带领秦国的20多万大军对阵时,下达的命令是:那就是狂攻猛打,决不姑息。所以一站灭了合纵30万大军,真正实实在在的歼灭着对手的实力。

而攻取魏国和楚国的60多座城池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对外借口。而到了水平之战的时候,一举歼灭赵军60万,切切实实从根本上抹杀了秦国大出天下的唯一一个对手。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战,则是早在赵国要灭中山国的时候,白起就已经看到了秦国和赵国迟早都会有一场恶战,从而处心积虑地把赵国*到了和秦国一战的地步。凡句话说,历经了胡伤的8万铁骑军全灭,宣太后以死*之后,秦国领导层就已经把对赵国的一战看成了秦国大出于天下的必经一战,而且秦国必须一举从根本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但是赵国看待秦国时,确是未必如此。赵国也想一统天下,但是首先一问是:这天下是否也包含了秦国的领土?第二问是赵国固然也知道秦国的强大,但是是否把要争夺天下就要和秦国作一场殊死搏斗从根本上削弱秦国的实力看作是必需的?在和秦军的战斗中是否把实力的削弱看成了结果的要求?我个人觉得这之间的区别就是秦国和赵国对战时胜负的战略性区别。所以才会在秦国和赵国的这一战中,我们看到总是秦国处于引导的地位,而赵国之时跟随着秦国的策略而采取了相对的对策。当然以赵军之猛,60万大军如果不用赵括领兵或许真会胜出也未可知,可是他们却启用了赵括,我们又还能说什么呢?所以我个人觉得这一战战争的胜利主要来源于白起的战略和务实精神的两相结合。

至于扬刀立威,我确是从以前看狄仁杰的时候,再结合白起的做法而想到的。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没有让别人切切实实的心痛过,摆再多的兵出来,也不大能够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实力的威慑。正是因为曾经让对手确确实实的痛过,所以在后来的对持中,对方才会害怕你军队上的勇猛之外,更怕的是你的痛下杀手,因而才会不敢随意反抗。然而乐毅在对夺取齐国的时候却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刻让别人感到过害怕,所以在后来齐国复国的时候,那些本来最有可能被燕国同化的生活在最底层的平民,也都叛变了,因为他们或许感恩过,但是却没有害怕过,就更不要说那些齐国的国人了,他们甚至没有感恩过,如果再没有害怕过的话,他们怎么可能不反抗呢?

儿要穷养与肚量是天生的不是培养出来的与商鞅之死

先说儿要穷养。

秦献公在幼时被自己的叔父夺位,在边区隐忍多年才杀回来夺取了领导地位。

秦孝公12岁随父征战沙场,待到22岁继位时已经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沙场勇将了。

秦惠王14岁被流放,10几年的自力更生,颠簸流浪,才变得真正拥护了商鞅的变法。

秦昭王长达6年在燕国作为人质,亲眼目睹了燕国的一场几乎灭国的腥风血雨。

我也可以这样来说,秦献公如果不被夺位,或许他就不会理解丧国失土的屈辱。

秦孝公不征战沙场或许就不能了解秦国已经到了疲弱的极点,可能就不会力求强国富民的策略,自然也不一定会重用商鞅。

秦惠王如果没有在民间流浪十多年,他不一定那么坚定的拥护商鞅的变法,说不定还会处心积虑的复辟,也不会拒绝犀首和苏秦。

秦昭王如果没有在燕国当过人质,亲眼目睹燕国的那场内乱,他不一定在后来可以那么心安的作了一个闲王。

正是这些看似惨痛的经历,却让他们真正开阔了作为一个领导者该有的眼界,也锻炼出他们该有的心性和定力。

在看赵国,赵武灵王早在作为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征战沙场,而且帮助父亲铲除了*敌手。

与之对比的是:齐国、楚国和魏国的储君,哪一个不是养尊处优,结果却是失地灭国的下场。

所以如果想要自己的孩子以后有所作为,就不应该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应该放手让他们去经历一些事情,从而锻炼他们的实力和心性。

但是我却觉得一个人的气量却不是这样的经历可以培养出来的。

最明显的就是秦孝公和秦惠王的对比

秦孝公明知商鞅变法会给商鞅带来无上的功名,但是他却不怕商鞅的功名超过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一力承担了变法过程中所有权力争斗,为商鞅的变法一步步铺好了道路。秦孝公之贤不在于他的权术之精,而在于他容下了商鞅这样的盖世功臣。

再看秦惠王,他杀商鞅的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商鞅的功名太大,他担心自己以后的建树都被别人看成是商鞅的。秦惠王不是不贤,也不是不明,但是他一生的建树却因为他杀了商鞅,后人评价时始终留下了一个争论。有一个词叫做功高盖主,我想这大概就是商鞅之死的最大原因,大概也是那只肥鸭子丞相可以在秦国历经三代君主的原因吧。

最后再说商鞅之死,我无法不让自己去想:商鞅是秦孝公害死的。秦孝公临死之时对着商鞅,当时的还是太子的秦惠王赢驷还有景坚司马错等一般臣子说了一句话:“商君,天下为重。赢驷可扶,则扶;不可扶,君可自为亲王”。或许秦孝公这话出于真心,但是谁能保证听着没有二心?果然后来这就被一些复辟的势力给利用了嘛,果然赢驷后来就真的怀疑了嘛,虽然到了最后赢驷也知道了商鞅的忠国之心但是也还是决定用他的生命来引出旧势力,将其一举根除。我想如果当时赢驷没有利用商鞅之死将旧势力一举根除,后来又有了一些建树,我一定很难认同秦国的这一代君主,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赢驷就好像是为了赎罪一样,就好像为了抵消不容商鞅的损失一样,才不得不的*着自己有一些建树,把秦国带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在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如果是商鞅在话,他会怎么做呢?尽管也明明知道他不是一个纵横家,他不会比张仪做的更好。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不杀商鞅,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一举根除那些旧势力呢?千古往事,只留下几许风声。

做事谋国与权术之争

这一节我恐怕不能做全面的论述,因为第四部的《阳谋春秋》我还没有看,只是听一起读书的朋友提到了,他说秦国的一统天下,一半功在商鞅的变法,一半就功在了吕不韦的权术之争。这里我先说明一下我的总体思路:我觉得国家要治理的好,这两者都是能力,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谁拥有这些能力,这些能力又要怎么用,就我个人的喜好来说,其实是两者都喜欢的。

先说做事谋国吧商鞅和秦惠王都是对刻意迎逢上司作了根除之治的,商鞅坚决而且严格的拒绝了别人的好意的贡献,对自己封地的臣民尚且如此,其他的人自然也就把自己对商鞅的感恩放在了心里,放在对事情的精益求精上。秦惠王活剐了那个刻意奉承的县令。就是秦昭王初期,宣太后一上来就撂下了一句话:“大争之世,无功便是错!晓得了?人都说“国少主疑,少做事,混功劳”。错也!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硬是活生生的把众人的眼睛定在了做事上面。但是在看其他的六国,有哪一个国家这么明确而且严厉的拒绝了别人的阿谀奉承?又有哪一个君主如此明确了自己的用人标准?但是在秦国就没有权术之争吗?绝对不是。权术之争是肯定存在的,只是这不该是中层的执行者和中层的管理者该花大力气去琢磨的事情罢了。正是因为秦国有了这样的用人标准,所以秦国的官吏只要考虑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做得好的人也就自然会一步步高迁。但是如果不是在秦国的话,那就单只做事情是肯定不行的。就比如庞涓,难道他做事情做的不好吗?难道他不忠于魏国吗?都不是,他只是不会权术之争而已,所以后来才会做了10年的冷板凳。甚至还被公子卯这样的宵小之徒爬到了头上。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又不得不提狄仁杰了,这个外圆内方的人可以说是把两方面都做的很平衡的。

其实在我看的三部中已经看到了一些权术之争的,不过我还是想等到第四部看完的时候再来总结这一部分,我想那个时候我应该会看的更清楚一些。

秦国的变法与燕赵齐的第二次变法

秦国的变法可以说是秦国强大的根本依据,但却不是唯一的因素。这要和其他国家的对比才能看的出来。

秦国商鞅变法历经20年,秦惠王接着拥护了尽30年,秦武王的时候短短几年时间,看不出什么大的变化,然后秦昭王的时候惠文太后死时留下了商鞅的变法书传国谋国。

秦孝公时,太子赢驷犯法,当面给百姓道歉,两位太子傅一被流放,一被处以削鼻处罚,秦惠王时一举根除了复辟的旧势力,秦昭王时胡伤8万大军战死,宣太后依法以死*。我们可以看到这商鞅君的法在秦国尽百年的时间的都在切实的起着作用,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宫贵族。

对比齐国,苏秦死后就被复辟了。燕国,燕昭王死后,乐毅就被*走了,法制也不得而知了,赵国的变法本身就没有秦国全面,等到赵武灵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却正好遇到了一场内乱,还来不及实施就让出了治理的权力,最后在大儿子的政变影响下活活饿死在了吴娃的陵宫。

但是在看商鞅的变法过程中,我也难免会想在一些时候,那么严厉的刑法时候是必须,白氏私斗的一次斩首700多人先且不论,单就赵亢和黑林沟斩商於县令来说,这两人的做法虽然可恨,但是毕竟也在情理之中,我虽然能够理解商鞅的做法,但是还是觉得残忍了一些呀~~但是有时候也会想也许也正是这样严厉的法制才治理的了那个时候的世界吧。

百家争鸣的世界和洞察世事的千古大师鬼谷子。

你无法想象那个时候有多少的人名留在了历史书上,更无法估量有多少人的思想在影响着下一代。鬼谷子,墨子,老子,孟子这些老一代的大师。然后是庄子,荀子这些新一代的大师级人物,但是这些人基本上都在思想领域引导着人们。在这些人的引导下,李俚,商鞅,庞涓,孙膑,张仪,苏秦,申不害,吴起,苏代,鲁仲连等这些引领*的时代骄子建立了自己的千古不朽功名。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我却不得不说也不得不佩服的一个人,那就是鬼谷子。就鬼谷子本身来说其实知道的并不多,但是却带出了:李俚商鞅两名法家弟子,庞涓孙膑两名兵家弟子,苏秦张仪两名纵横家弟子,可以说战国世界的这100年都在他的手中规划着,这样纵观全局的眼界,这样渊博的学识,想不让人佩服都不行。他简直就是这个世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哈哈哈,~~~~~~~~~虽然不雅了些~~~~~)

还有这部书中比较详细的分析了各个学家流派的思想和主张,让我对这个时代的流行学识有了一个总括的了解。但是就个人的情感而言,我特别喜欢的人有:商鞅,庞涓(这个我确实还是蛮喜欢的),孙膑,张仪,申不害(韩国的20年变法和后来新郑的守城之战,和庞涓僵持了近三月,死保了韩国,真是看的叫人心惊胆战确又感叹之至,当初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灭国之战,又能再得20年的太平空间,焉知韩国后来不能与秦国一争高下),荀况(这人的出场不多,不过两次出场都让我觉得这人着实可爱的紧)

战国之下的奇女子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女人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无法不去留意这中间出现的众多奇女子,白雪,玄奇,绯云,赢华,燕姬,栎阳公主,宣太后。这7人中我最喜欢的是白雪和宣太后,然后是燕姬和栎阳公主,然后是玄奇,绯云,赢华。

白雪为了商鞅的变法甘愿放弃了和商鞅退隐,在商鞅临刑时又慷慨而来,与商鞅一起死在了法场,虽然知道古代女人的脑袋和现在的我们有一些区别,但是看到她这样敢进敢退,明情重义,我还是感慨万分。我想这世上没有几个女人可以活的像她那样,不知道后来的红珠绿拂又是如何?

宣太后就更可爱了,敢爱敢恨,敢作敢当,却又公私分明。单看她解六国合纵是尚商坊六国商人纷纷出逃的大手笔,那气魄,心胸和手段就没有几个人能比,我常常想如果宣太后生在现代来做公关的话,一定也会是很不得了的人物,她老人家讲究可都是攻心为上呢。不过最开始喜欢她的时候是因为她的一句话:谁指望在老身这双老眼下翻云覆雨,混个高爵,你便来试试。呵呵,正气凛凛而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魄,那个帅呀,纵观当时的男人都没有几个人能和她比肩的,就更别说女人了。(刚刚想到了一个关于这个老太的比喻:刺猬将军,哈哈~~~~~~~~~)

燕姬:生于日渐落魄的周王室,心系天下生灵百姓。以一个女人之力周旋于燕国各大权力之中,在内乱之中以退保身,得到燕昭王继位后有又全部交出了燕国宝藏,这才使燕国得以在一片死寂中复生。也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的人物。

栎阳公主:联姻,对于许多女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幸福的事情,但是栎阳公主确毅然请命嫁给了当时的燕国国王。又在后来的内乱中保护了当时实力薄弱的燕昭王姬平,后来还收留了一段时间当时还在燕国做人质的宣太后和秦昭王*。也可以说是一个心怀天下而又大义大勇的英雄人物。

不过纵观这些女人,我怎么觉得当时的女人比现在的女人都大胆的啦?和她们相比我反而觉得是现在的女人受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约束。如果我们都能像她们那样的话,说不定上海没有这么多的恨嫁女人呢。看燕姬和苏秦,看白雪和商鞅,看玄奇和秦孝公,几乎都是一见钟情,再见几乎就订了终生,而且都是一生一世的衷情不移。汗,现在的女人没有几个敢这么干的。

最后想按照我这个普通人的思维,羡慕完了以后,骂一通(就算是嫉妒也好,毕竟我又不能生于那个时代)

商鞅真*运气好,他爹把他托付给了一个隐士,这个隐士竟然就是鬼谷子,你说这华夏大地这么多的大山大水,这大水大水中那么多的隐士,怎么他就偏偏遇上了鬼谷子?然后是去了一趟洞香春,怎么就正好撞上了白雪,而且还被别人一见钟情!然后是去了秦国,偏偏就到了秦国不是变法就是死的地步,而当时的秦孝公却又恰巧是千古一遇的能撑船的大肚量,贤君主。哎~~~~~~~~得师如此,得妻如此,得友如此,怎能不叫人感叹,商鞅君固然有如此的雄才大略,但是如果他生时没有遇到这三人,他的人生又将会是如何呢?人生的际遇,难道这就是冥冥之中定数么?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07:09

任何*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只有一个:利益。
所有的变革都不可能不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商鞅的变革措施,从民的角度来讲,诛族连坐、重赏重罚,都不可能很得民心(商鞅是在“咸阳市”——也就是古咸阳的商贸集散地,最繁华的市中心——被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史载当时“民争啖其肉”,抢着去咬他的尸体,可谓恨之入骨),而对于老贵族和世家,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这些措施也不可能得到他们的拥护。比如军功爵制,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完全的世袭制,又比如郡县制,土地收归国有,也导致旧贵族无法再自由自在地拓展领地当地头蛇。再加上商鞅自己性格忌刻,也不是个很懂得低调的人,四处树敌还自我感觉良好,各方面原因导致他必死无疑。
不过秦惠王毕竟是个成熟的*家,虽然他自己从个人感情上对商鞅也是恨之入骨(和商鞅的性格有关,也可能与商鞅杀太傅有关),但是商鞅的新法却被沿承下来。虽然民忿官怨,但毕竟在这些新法的推动下,秦成了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08:44

所定刑法残酷,更主要的是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10:35

电视剧的大秦帝国和原著有区别,建议您有时间的话,读一读孙皓晖先生的原著。我同意书中对商鞅之死的描写,原因是比较复杂和深刻。但商鞅之死,大部分是他的“严刑峻法”和旧世族残余势力,变法雷厉风行,毫不留情,使欲摇摇欲坠秦帝国得以起死回生,但极大的损害了旧世族的利益。变法二十年,世族的力量并没有完全被消磨殆尽,秦孝公的英年早逝,更使商鞅失去最坚实的后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12:43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尤其是军功爵制度,造成秦国贵族多怨。秦国公族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15:08

历史就是这样的,孙浩辉读遍史传分析的很到位。商鞅必死,这是个死结,秦孝公 秦慧王 包括商鞅都无法解开这个死结,这就是宫廷的法则。只有商鞅的死,才能让秦孝公心里踏实,才能让秦慧王顺利执政发展(铲除旧贵族势力,稳定国民,树立新的形象),才能让商鞅永远正面形象流传千古!商君死得其所,商君不死秦国必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17:49

不是秦穆公是秦孝公!真正原因是商鞅变法损害了贵族利益、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即五马分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1 20:47

因为商鞅变法惩罚了太子和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引来他们的记恨。秦孝公死后,公子虔就诬告商君谋反,秦惠文王残忍地杀了商鞅。商鞅没有谋反,《史记》中对商鞅起兵攻郑的说法漏洞百出,孙皓晖写过文章,可以去孙皓晖的博客看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2 00:02

商鞅变法触犯了很多贵族的利益,秦穆公一死,他就失去靠山,那些仇恨他的人自然就想着法子让他死。那个时候,没了靠山,他什么都不是,所以死得有点惨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2 03:33

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被贵族陷害。死于自己定的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2 07:21

时代变革的初期总会遇到重重阻力,这阻力或上或下,不幸的是他遇到的阻力来自上层阶级。当重量级的支持者不在有重量,那么结果会怎么样,谁知道。他不走运,死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2 11:26

被秦王分尸了。是因为他自己制定的法律逃不出去,所以被抓住了。
然后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2 15:47

因为秦穆公的死亡,商鞅失去了靠山。在新秦王上台后不久就被车裂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2 20:25

没有一场改革是不经历流血牺牲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3 01:20

商鞅变法损害了守旧贵族的利益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