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流动人口的数量在长三角可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06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5:46

区域的发展通常伴随着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流动越频繁的地区,经济也越有活力,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作为我国人口流动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看最大的流入地是哪个地区,最大的流出地又是哪个地区。

1 长三角人口流动的状况

(1)省际人口流动模式仍占主导,且安徽省依旧是最大人口输出省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跨省流动人口比重从2010年的.4%上升至2017年的71.7%(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还没发布,因此尚无2018年数据,只能引用2017年的数据)。省内流动人口比重稍有下降(见表1)。大规模的省际人口流动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表1 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流动范围、来源及方向变动

调查发现,7年中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来源变化不大。到沪苏浙皖的流动人口(包括跨省流动及省内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安徽、江苏、河南、浙江、江西等邻近省份,来自于中西部人口大省,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5%左右。其中,安徽省稳居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输出大省首位,并遥遥领先于排名第二的江苏省。

(2)流动方向呈“非对称双向迁移模式”,且“一核多副”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从长三角内部流动方向来看(见表1),上海一直是人口的净流入城市,流出人口数量屈指可数。流入人口中来自江苏、浙江及安徽省的比重均有明显提高,尤以安徽的比重提高程度最大,在上海外地流动人口中占比也是最大的。江苏、浙江和安徽省内流动人口来自长三角其他省市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可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尽管各省市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为密切,但人口迁移的方向却越来越转向核心城市,而并非表现为双向迁移差距的缩小或是对称双向迁移。在京津冀地区,同样也存在着人口向核心城市愈发高度集聚的现象。并且这种人口集聚态势还会进一步发展。

就2017年长三角内部人口流动的数据发现,安徽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依次为上海、合肥、南京。江苏户籍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依次为上海、南京、无锡。浙江户籍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依次为上海、杭州、宁波,可以说,长三角人口迁移的城市指向性和集聚性非常明显。

表2 2017年长三角城市流动人口分布情况

就流动人口的集聚程度来看(见表2),2017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中有22.9%集聚在上海,流动人口比重在6%至7%之间的城市有合肥、宁波、苏州、杭州、南京、无锡。特大城市、大城市仍是当下流动人口的主要集聚地。长三角地区已逐渐形成“一个核心、多个副中心”的城市网络格局。

2 对策建议

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针对当前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口迁移流动呈现的新特征和新趋势,人口流动与管理的相关工作也应及时进行调整。

第一,构建面向家庭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托幼服务。在制定社会*的取向上,当地*应当从关注流动人口个体发展向关注流动人口家庭能力和家庭和谐方向转变,从注重就业和收入等基本经济保障向注重家庭教育、抚养、赡养等保障的方向倾斜。

第二,高度关注流动人口新群体,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管理供给能力。由于不同民族在语言、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差异,要求*部门在服务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做好相应调整。针对长三角地区劳动年龄流动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现实,要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养老产业的合作发展,促进养老产业规模壮大、水平提升,更充分、更均衡地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多元养老服务需求。

第三,地方*应加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职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及早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模式,逐步形成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的新型教育结构,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中,要推动专业、职业、企业、行业、产业“五业联动”,完善流动人口多元主体职业教育培训机制。要建立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大数据库,打通长三角地区人才晋升渠道,完善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认证管理体系。

第四,提前做好人口大规模迁移、高频流动趋势出现前的*准备,助力长三角地区产业纵深布局的形成。考虑到长三角流动人口流动频次高、流动间隔短、定向往返流动等特点,必须加快推进长三角地区在社会服务体系上的衔接,协调建立异地普惠生活体系,提高双城生活群体的生活满意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5:47

流动人口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流动人口犯罪已构成了对城市尤其是“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15:47

珠三角更可怕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