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注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3:41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49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闰七月十七日,林则徐在伊犁送别老友邓廷桢时,写下了“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的诗句,颇为悲壮。
他生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此时年近花甲,邓廷桢更已是六十八岁的垂垂老者。此前两年,两人因在两广查禁鸦片事宜同被革职,遣戍伊犁“效力赎罪”。嗣后邓廷桢被先行召还,林则徐临别赠诗,内心自有起伏波澜。对于他这样执着事工,以“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入世追求为人生目标的*而言,遁入佛门恐非终极理想,但是无端受谤,衰朽之身,孑立塞外,“歧路又歧”,已是愤懑满怀,一句“青史凭谁定是非”之问,更在声嘶力竭中将一股不平之气喷涌而出。
在林则徐内心深处所冀望,还是雷霆过后的依然能够重整朝纲、澄清玉宇的皇恩雨露,“青史毕竟有是非”,裁断“是非”靠的不是圣明君主,而是历史学家的敏锐、严谨与辛劳。
还原本来的面目
良史的风骨与担当跃然纸上
杨天石先生在本书论述的时段,上起鸦片战争,下迄“五四”前后,是通常“中国近代史”的年限。这一时段的历史书写,其实面临着特别尴尬和矛盾:表面看来,在中国,相对于此后数十年,这个时段由于与当下的人事(特别是*变迁)已有相当的历史距离,似乎有更为自由和广阔的言说空间,且能保持一种较为客观的立场,但实际上,在历史书写的背后,依然看到种种无形的桎梏。这种桎梏,既有来自*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情绪等等的影响,也有历史自身“层累的”形成的不真实,某种程度上,这种“不真实”恰恰因为与当下的历史距离,已成为历史刻板印象,如何纠正,让历史真真切切地展现本来面目,绝非易事,也正因其不易,才更加史学家的史识与史德。
譬如,对于“戊戌变法”,作为近代中国枢纽性的事件被写入法定教科书,因而大约高中文化程度以上者都耳熟能详。本书中重点订正了三个由来已经的讹传。
其一,所谓“废弑密谋”完全是康、梁和谭嗣同等人的虚构。戊戌政变之前,康 有为、梁启超等盛传慈禧太后曾与荣禄密谋,准备于戊戌当年九月,利用皇帝到天津阅兵之机,废掉和暗杀光绪,杨天石查阅史料(特别是参照日本外务省档案中的毕永年日记),剥丝抽茧,并以常识逻辑为判断标准,判定“与其说‘天津废弑密谋’是康有为等人的猜测或忧虑,不如说是虚构,目的是为自身的武力夺权服务”。
其二,与此相对应“围园捕后”,也就是“戊戌六君子”罹难后第二日,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的上谕中指责的康有为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之密谋,证据确凿。尽管十年之后,康有为在慈禧身后的《上摄政王书》中,对此还在矢口否认,并诬以袁世凯的离间,但杨天石先生参照海外所藏文献,同样给出定论。
其三,1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突然自颐和园回京,缉拿康党,发动“戊戌政变”,并非袁世凯告密的结果,而是受时任广西道监察御史的杨崇伊此前的奏本的影响。袁世凯确曾去天津向荣禄告发康有为等的密谋,但那已是慈禧宣布再度临朝,重开“训政”,查抄南海会馆之后的事了。
杨先生说,“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凡进步人物说的话都可信;凡反面人物说的话都不可信。实际上,历史是极为复杂的。进步人物可能说假话,反面人物也可能说真话。一切史料都必须经过考证和检验,否则,我们就可能被虚假的东西牵着走,陷入迷宫而不能自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4:49

邓延桢,名将,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后受投降派诬陷,与林则徐一同被充军伊犁,三年后被重新起用,著有《双砚斋诗钞》。

邓廷桢是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出身宦绅之家,世居秦淮河畔万竹固。自幼熟读经史,谙熟诗词、书法。17岁中秀才,27岁。中进士,可谓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

邓廷桢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四年任两广总督的。当时,鸦片已在广州一带泛滥,大量白银外流。面对“银荒”、“兵弱”的危急形势,邓廷桢提出严禁鸦片并且在广东领导了颇有成效的禁烟活动。先后破获走私案14l起,收缴烟*一万多杆,还将罪大恶极的烟贩押到外国商馆前处决。

1839年3月初,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赴广州查禁烟毒,途中就收到邓廷桢关于“合力同心”坚决禁烟的文书。从1839年3月,到1840年2月,邓延桢以两广总督的身份,协助钦差大臣林则徐开展查禁鸦片斗争。

但是,鸦片战争最终以清廷失利告终。邓廷桢、林则徐谪戍伊犁。两位并肩战斗的老战友在边疆重逢,常常吟诗题字,互相鼓励。1843年8月,清*为应竹*,先下旨释放邓廷桢入关。这时。邓廷桢已是年近古稀的老翁。林则徐在送别老战友时,心情极为激动,写出了“白头到此同休戚,青史凭谁定是非?”的诗句。邓廷桢也*满怀回赠《说文叙辞轴》一诗,其中写道:“浮生宠辱公能忘?世味咸酸我亦谙。”字里行间透出邓廷桢刚正不阿的意味神趣。

1843年底,邓廷桢重新被清廷启用,先后任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等职。1846年4月6日,邓廷桢终因积劳成疾,卒于西安任上,享年71岁。家人将其遗体归葬在南京近郊邓家山。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