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3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2:02
*经济学;简答题;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流通手;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储藏手段:;金属货币时
*经济学
简答题
1.关于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本质:一般等价物,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职能:指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发挥作用时固有的功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外在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
商品价格变化的两大因素:商品价值、货币币值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决定着商品流通。
货币流通又反过来实现和促进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是决定市场货币需要量的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流通领域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其他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储藏手段:货币作为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退出流通被贮藏起来时执行的职能。执行职能时,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实行
金属货币时,货币储藏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的价值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的职能。起因于赊账的商品交易。 世界货币:当货币在国际市场上发挥作用时执行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贵金属货币。
2.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
⑴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⑵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
①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
②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
⑶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作用:
⑴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⑵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⑶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3.货币流通量的问题
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叫做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因素:一是待售商品的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的流通速度。
相互关系: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价格的乘积就是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
公式:
①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②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
4.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 前提条件:1.劳动力必须有人身自由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这两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农奴制度瓦解,手工业者分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逐步产生。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价值量的构成:包括三部分
劳动力的价值确定是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力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能够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5.资本积累(含义、实质、决定因素)
含义:剩余价值资本化。它一方面是公认的劳动成果,另一方面又成为扩大剥削的手段。是资本主义
实质:资本家通过对工人无酬劳动的占有,再去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
条件:A.从单个资本需要考虑,要资本积累就不能将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必须有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B.从社会总资产角度考虑a.年总产品补偿当年已消费掉资本物质组成部分之外还有剩余b.如果不是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加强对工人的,要实现资本积累,还需追加劳动力。
因素:A.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正比):在可变资本一定的前提下,剥削程度较高,积累就越多。
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正比):升辉劳动生产率与相对剩余价值成正比变化,增加资产积累。
C.所用资本的量与所消费资本差额的扩大(正比)。
D.预付资本总量(正比)。
6.产业资本、资产循环(形态、职能、阶段、作用)
产业资本:
含义: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矿业等生产性部门(产业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
含义:产业资本在现实运动中,总是由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从资本的货币形式出发,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货币形式的运动过程。 形态: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
公式:G—W?P?W′—G′
特点:明显地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式。
片面性: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币本身具有的魅力
②生产资本的循环:
公式:P?W′—G′·G—W?P
特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生产而生产。
③商品资本的循环:
公式:W′—G′·G—W?P?W′
特点:揭示了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片面性:似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阶段:
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产业资本采取货币形式.
生产阶段:生产出包含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决定性阶段.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形式.
售卖阶段:卖出商品,收回预付的货币资本并实现价值增值.采取商品形式.
7.△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是否发生变化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 量不变,再生产只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Ⅰ( v +m)=Ⅱc (基本条件) 说明了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2)Ⅰ( c +v +m)=Ⅰc+Ⅱc 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实现,即社会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等于社会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总量和结构。
(3)Ⅱ(c +v +m)=Ⅰ(v +m)+ Ⅱ(v + m) 说明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实现,即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等于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的总量和结构。
扩大再生产:
(1)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资本积累作为追加的资本投入生产,追加的资本包括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2)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在生产技术、劳动效率和生产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质量不变的情况下,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则是依靠生产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