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0:40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9:10
中国各地的七夕节习俗各有不同,爱恋当中的人们一定少不了要准备好玫瑰花和巧克力送给自己的另外一半,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那么大家知道七夕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吗?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七夕节的习俗。
七夕节的习俗:
⭐1、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依其说法,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夜晚女性们聚在一起比赛穿针的风俗,包括宫廷中都年年开展这一活动。
另外,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明确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瑜石为针。”由之可知,这一风俗至晚在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年)已经确立,甚至可能上溯到汉代。
在乞巧风俗中,针是一种特殊的节日道具,乃古代女孩子必须会用的,做“女红”即针线活儿的必备。古代有专门用于七月七乞巧的针,这种乞巧“专用针”的针孔较大,有的还不止一孔,有双眼、五孔、七孔,多的达到“九孔”。
七月七当晚,如果能顺利穿针引线就是“得巧”了。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2、晒书、晒衣
据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地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心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绫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3、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4、喜蛛应巧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5、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七夕节的由来
传说董永虽然是一个凡人,但是为人朴实,一次王母娘娘的七仙女洗澡的时候,董永不小心偷走了老七衣服,老七回不到天庭,阴差阳错的与董永相爱,有了自己在凡间的一个孩子,王母娘娘知道之后十分气愤,但是董永养的老牛竟然能开口说话,你要是想见那女的就把我牛角割下来,果真割下来,牛角之后就有了飞天的能力,董永带上了自己的儿女,一起去追织女,马上就要遇见的时候王母娘娘使用自己的金簪画出一道天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抬头看牛郎星和织女星中间,会隔着一条银河的原因。
牛郎和织女没法跨越天河,便坐在对岸哭泣,他们只能隔着银河遥遥相望。但是还好有喜鹊们,全天下的喜鹊被牛郎和织女的行为感动,便为他们搭建一座鹊桥,让他们在桥上相见。
相传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就是在农历7月7日。所以后人便将这一天定为七夕。又因为织女有一双能织云霞的巧手,而民间的少女们都希望能得到织女的灵气,所以在七夕节那天才有了“乞巧”的习俗。
七夕节就是起源于这个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牛郎织女相识、相知、相爱,却因人仙有别*分开。七夕节拥有着很美好的神话故事,传说在七夕节这一天,家里有葡萄架的可以在下面偷听到牛郎和织女的对话。其实和传说没多大关系,主要的由来就是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为载体,赞叹爱情的伟大,都是古人对于七夕节的美好猜想。
如今,七夕乞巧节已经逐渐演变成情人佳节,大家在这浪漫的日子里,表达着对家人的爱。祝大家七夕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9:11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说到七夕大家很自然就会想到“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鹊桥会、看星星、诉衷肠、收礼物……那么大家知道七夕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七夕节要做什么吗?
七夕拜织女,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
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魁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所说的主宰文章兴衰的神,在古代学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这天拜祭,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都是因为魁星主掌考运的缘故。闽东一带读书人崇敬魁星,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汉族节日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 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在节日前利用若干种植物,如小麦、绿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数寸后,于七夕即日用红蓝彩线束扎起来,作为一种得子得福的象征。还用蜡塑各种形象,放在水上浮游。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所谓投针验巧,即是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将蜘蛛装于盒内或用碗覆盖,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是否乞得巧来,如有以是否结网为标准的,若结网就得巧;有以所结网丝多寡为标准的,网结得越密表示乞到的巧越多。有以网结得是否有条理为标准的,有条理则谓得巧。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关于七夕节的传统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6 19:11
1、七夕节的风俗有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穿针乞巧、游七姐水、染指甲等。七夕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_上举行,故名“七夕”。
2、七夕的来源。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七夕节源于“牵牛婺女”星宿崇拜与原始信仰,“牵牛婺女”最初的含义是用以作天文星区对应地理分野的“分星”。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称为七姐、天仙娘娘、七星娘娘、七娘妈等,是编织云彩、纺织业者,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