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贵州花灯剧的溯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23:41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20 05:29

从明朝兴起,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栖霞北部藏家庄镇泊子村一带,舞者手持木制贴彩的四方花盆,盆边书有“喜”“福”一类吉祥字样,盆中插四季花卉,正中点燃红烛,边舞边唱《对花十二月》(即一个月唱一种花),并配合以剪子股、8字图等舞步。特别是在夜间,管弦齐鸣,烛光照耀,光彩闪耀,气氛热烈,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2:37

贵州民间花灯歌舞,历史久远,大致起源于唐宋之间,风行于明代、清代,许家坝、文家店、大河坝、大坝场、塘头等花灯盛行。
最初是“二人转”,其中《门斗转》、《鹰展翅》、《边鱼戏水》、《膝上栽花》和《苏秦负剑》等舞蹈动作很有代表性,连歌带舞,十分动人。
明末清初发展到了三人出场,或一男二女,叫“双凤朝阳”或“二男一女”叫“双狮戏球”。也有的地方二男两女叫“双花灯”。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装,扎假发辫,包头巾,着花裙,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又叫干哥,反穿皮袄,扎腰带,瓜皮帽子头上戴,右手执大蒲扇。干哥围绕幺妹转,相互旋转唱跳,干哥舞蹈动作丰富多彩,幽默可笑。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剧《香罗帕》清道光年间,花灯由原来在室内演出变为院坝搭矮台演出,称之为矮台戏。
清光绪18年,思南人罗芳林从云南还乡,在家乡罗家坝搭了一正规的舞台,把土家矮台戏搬上了高台演出。高台戏由此而得名。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高台戏,立即声震全县,甚至越过县界,民间不管红白喜事,过年过节,都争相邀请戏班出戏。
到清朝末年,因受外来戏剧文化的影响,已发展成为花灯戏——高台戏,这是花灯史上的一个大的飞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3:55

据清康熙至道光年间的地方志记载,福泉、遵义、开阳等地当时已有花灯歌舞流行,每于上元节,扎各式纸灯,由儿童作时新妆,踏歌和乐,谓之“闹元宵”,或男妆唐二,女妆懒大嫂,手持巾、扇,双双起舞,称为“跳花灯”。1915年《*县志·风俗篇》载“问以杂剧者”,说明至迟此时就已有花灯剧了。贵州花灯剧在省内有不同的叫法:黔北、黔西一带叫“灯夹戏”;独山一带叫“台灯”;思南、印江等地叫“高台戏”或“花灯戏”。
贵州花灯剧《香罗帕》清道光年间,花灯由原来在室内演出变为院坝搭矮台演出,称之为矮台戏。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