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养鸭与鸭病的防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1:42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6:10

防治方法:

1、选择良好的环境办鸭场。

2、鸭场的消毒与隔离。

3、按照免疫程序做免疫接种工作。

4、加强检疫工作,控制传染病的扩散。

5、一旦发病,采取紧急措施。

养鸭厂的选址:

1、环境无污染; 场址周围5公里内,绝对不能有畜禽屠宰场,也不能有排污企业,且鸭场要远离居民点3公里以上。

2、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 。养鸭的用水量特别大,鸭场水源应充足,即使是干旱季节,也不能断水。同时,水质必须干净,无任何污染。

3、交通方便 。鸭场要选建在交通方便,靠近鸭子集散地的地方,但不能在车站、码头或交通要道的附近建场,以免给防疫带来麻烦。

4、地势高燥 。鸭场的地形要稍高一些,并略向水面倾斜,最好有5-10度的坡度,以利排水;土质以砂质壤土最适合。

5、鸭舍朝南或东南 。鸭舍地址要选在水面的北侧,把鸭滩和水上运动场放在鸭舍的南面,使鸭舍的大门正对水面向南开放。这种朝向的鸭舍冬暖夏凉,有利于鸭子产蛋和生长发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06:11

1、鸭 瘟
  鸭瘟又称鸭病毒性肠炎,俗称“大头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死亡率、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头颈肿大、高热、流泪、下痢、粪便呈灰绿色,两腿麻痹无力。发病后期体温降低至正常体温以下,最后衰竭死亡。
 鸭瘟对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和绵鸭最易感,北京鸭次之。在自然感染条件下,成年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30日龄以内的雏鸭却较少发病,但在人工感染时,雏鸭却较成年鸭容易发病,且死亡率也高。
  鸭瘟的主要传染原是病鸭和带毒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及羽毛等均带有病毒。另外是带毒的水禽、飞鸟之类也可能成为本病病毒的传递者。
 本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他如通过滴鼻、泄殖腔、肌肉注射等人工接种的方式,也可引起发病。带毒的禽类.,尤其是病鸭,很容易通过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饲料、草、饮水、空气、饲养工具等使健康鸭吃人或吸人而感染,也可通过饲养员、兽医、参观者、车辆、吸血昆虫等传播病原,致使鸭群受到感染。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秋鸭群的运销旺季最易发病流行。发病高峰时死亡率可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
  症状:
①鸭瘟病毒的潜伏期为2—4天,流行初期可见零星死亡,3—5天后出现大批病鸭。病初体温急剧升高,一般可达43℃以上,呈稽留热型。病鸭呈现精神不振,低头缩颈,食欲减退或废绝,渴欲增加,羽毛松乱,翅膀下垂,两腿发软,步态不稳,喜卧地,驱赶时以翅膀扑地匍匐向前。这时,病鸭不愿下水,若强迫下水,也无力游动,并挣扎回岸。
②病鸭流泪,眼睑水肿,眼周有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粘结,起初鼻流清液,之后变为粘性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间有咳嗽,常伴有湿性罗音。
③病鸭头和颈部肿胀,较健鸭明显肿大,故有“大头瘟”或“肿头瘟”之称。
④病鸭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常粘附于泄殖腔周围。泄殖腔粘膜充血、出血和水肿,严重时粘膜外翻,并附有绿色的假膜,不易剥脱,人为剥脱后留有溃疡面。
⑤病的后期,体温下降至正常以下,体质衰竭而死亡,病程一般都很急骤平均为3—5天,而慢性病例一般在1周以上,有幸存活的病鸭生长发育迟缓、消瘦,角膜?昆浊较为典型,严重时常形成单侧性溃疡性角膜炎。
⑥产蛋鸭群的产蛋量明显下降,且畸型蛋增加。随着死亡率的上升,可减产70%以上,甚至完全停产。
 剖检病变:
①鸭瘟的病变,以全身性急性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病鸭的全身皮肤、粘膜、浆膜和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
②皮下尤其是头颈部的皮下组织有弥漫性水肿,在“大头瘟”的典型病例中,切开头颈部肿胀的皮肤,即刻流出淡*透明的液体。
③消化系统的病变:口腔粘膜有*坏死性假膜覆盖,用刀刮离假膜后,可见到粘膜有出血性溃疡灶;食管粘膜表面具有纵行排列的灰*坏死性假膜覆盖,此膜不易剥离,剥离后呈现出不同大小的、特征性的红色斑块或条索状痂块;腺胃粘膜有出血斑点,有时在腺胃与食管膨大部交接处,有一条灰*坏死灶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肠粘膜有充血和出血性炎症。小肠淋巴组织出血,呈带状。
④泄殖腔有严重充血、出血,粘膜表面覆盖有一层棕褐色或绿褐色的坏死痂块,不易剥落。
⑤肝脏的早期病变有出血性斑点,后期出现大小不同的灰色坏死灶,在坏死周围有时可见环形出血带,而在坏死灶中心却常有小出血点。脾脏体积缩小,呈黑紫色。
⑥法氏囊粘膜充血发红,有针尖状的*小斑点。到后期,囊壁变薄,囊腔中充满红色凝固的渗出物。
⑦产蛋母鸭的卵巢可能充血、变形或变色,有时有一部分卵泡破裂,卵黄散布于腹腔中而引起腹膜炎。
  防治措施:
 目前对鸭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不管是疫区还是非疫区,鸭群都应进行免疫预防。
①定期注射鸭温疫苗,具体用法和用量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进行,倍数可根据每只份注射量而定。例如雏鸭(1月龄以内),可稀释40倍,每只鸭肌肉注射0.2ml,免疫期1个月;2月龄的鸭,可稀释100倍,每只肌肉注射0.5ml,免疫期5个月;5月龄以上的鸭,可稀释200倍,每只肌肉注射lml,免疫期6—9个月。
②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及时上报疫情,划定疫区范围,并迅速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焚尸、死鸭深埋、消毒等工作,同时对假定健康鸭立即采取大剂量鸭瘟弱毒疫苗紧急接种:重者20倍量,轻者15倍量,一般接种后一周内死亡率可显著降低,这是控制和消灭鸭瘟流行的一个强有力的措施。
③治疗措施 本病重在预防,治疗只是辅助的办法。可用抗鸭瘟高免血清进行早期治疗,每只肌肉注射0.5ml,还可用聚肌胞(一种内源性干扰素),每只成鸭肌肉注射lml,3日1次,连用2—3次,可收到一定疗效。
  2、鸭出败(禽出败)
  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革兰氏阴性。除鸭外,鸡、鹅和火鸡等家禽都能感染发病。由于病禽常常有剧烈下痢症状,所以统称禽霍乱。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成年鸭多发,幼鸭少发。
  症状:症状可分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类。最急性往往看不到临床症状,突然倒地死亡或晚上进棚还正常,第二天一早发现死在棚内。急性型病鸭精神萎顿,离群,翅、尾下垂,头隐伏翅下,似睡,食欲废绝,体温42.5℃-43.5℃,口渴,呼吸困难,张口呼吸。病鸭常摇头(所以俗称摇头瘟),排灰白色或绿色稀便,病鸭瘫痪,1-2天内死亡。慢性主要表现消瘦,关节肿胀、跛行。
  剖检:可见心外膜或心冠部脂肪、肺、胃肠道粘膜和出现出血性肠炎。肝肿大、色浆膜等有小出血点,十二指肠淡、质变硬,散布有灰白色针尖大的坏死点。慢性病鸭关节肿胀,有豆渣样渗出物。
  防治措施:
①免疫注射:2月龄以上鸭,每只肌肉注射禽霍乱氢氧化铝菌苗2ml,或肌注山东省生产的禽霍乱蜂胶灭活疫苗1ml。药物治疗。
②治疗:饮水中加入0.05%恩诺沙星,连用6-8天;土霉素每公斤饲料加2g拌和喂鸭;喹乙醇按每公斤体重20-30mg,一次口服。
  3、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急性、高度接触性、致死性的传染病,世界范围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近年来在我国各地也不断发生,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了养鸭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预防。
  鸭病毒性肝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自然爆发时仅发生于雏鸭,发病率可高达100%,主要为3周龄以内的雏鸭,以4~8日龄最为易感;雏鸭的死亡率则差别很大,从20%到100%,随着雏鸭日龄的增长与机体免疫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逐渐减少。4周龄以后的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成年鸭呈隐*染,无临诊症状,且不影响产蛋率,但能排毒。该病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与病鸭的直接接触感染,也可通过病鸭的粪便、食具、饮水等间接传播。
  症状:鸭肝炎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一般雏鸭发病初期表现为精神萎靡,羽毛松乱,缩颈呆立,眼半闭呈昏睡状,食欲不振至厌食、绝食;发病12~24小时即出现神经症状,病鸭全身性抽搐、运动失调、两脚痉挛,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身体倒向一侧或就地旋转,数小时后死亡。也有的雏鸭不见任何症状便突然死亡。
  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发黄(小日龄的多呈土黄或红*),表面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斑状出血灶。此外,胆囊肿大,充满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的胆汁;脾、肾有时也肿大。
  防治:目前,对鸭病毒性肝炎病还没有特效药物予以治疗,因此重在预防。采用康复鸭血清、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可有效控制本病。疫苗免疫接种的方法是:①有母源抗体的雏鸭,在7~10日龄时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②无母源抗体的雏鸭,在出壳后1日龄即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或高免鸭血清及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日龄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③种鸭在开产前12周、8周、4周分别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次,其母鸭的抗体至少可以保持7个月;若在用弱毒疫苗基础免疫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肝炎灭活疫苗,则能在整个产蛋期内产生带有母源抗体的后代雏鸭,其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并能有效抵抗强毒攻击。雏鸭一旦发生病毒性肝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除严格消毒、在饲料中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外,还必须肌肉注射高免鸭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0.5毫升/只,10天后再肌肉注射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羽份/只。
  4、鸭传染性浆膜炎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其中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5%~75%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是秋末和冬春季节为甚。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等接触感染,恶劣的饲养环境如育雏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鸭舍潮湿、舍温过冷或过热以及饲料中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蛋白质水平过低也易造成发病或引发并发症。主要临诊症状为:患鸭精神委顿,食欲下降甚至废食,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拉绿色稀粪,并伴有共济失调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腹膜炎以及脑膜炎等,从患鸭的心血、肝、脾及脑中极易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
  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体表局部慢*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量渗出液。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应激。②对水域进行经常性消毒。③鸭疫里默氏杆菌常与鸭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且这两种细菌都有很多血清型,因此使用当地分离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良好。④鸭疫里默氏杆菌和鸭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应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二种杆菌均对头孢噻呋、壮观霉素高度敏感。
  5、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脐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蜂窝质炎等。
  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2—6周龄多见。病鸭和带菌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还可通过伤口、生殖道、种蛋表面污染途径传播。被该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埃、工具等均是传播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寒冷的冬春季多见。成年鸭和种鸭主要为零星发病死亡,商品肉鸭病死率可达50%左右。电话:15610594635
 症状:卵黄囊炎及脐炎型发生在新出壳鸭,主要表现为脐部肿大发炎,卵黄不吸收,腹部膨大,多在几日内死亡;眼炎型多见于1—2周龄雏鸭,结膜发炎,流泪,有的有角膜混浊,眼有脓性分泌物,可粘合上下眼睑;败血型多见于1—2周龄幼鸭,常突然死亡,病鸭可见精神食欲下降,渴欲增加,羽毛蓬松,缩颈闭眼,腹泻,喜卧,有的出现呼吸道症状,眼鼻常有分泌物,病程一般1—2天;浆膜炎型,常见于2—6周龄肉鸭雏,精神食欲均不佳,气喘,甩头,眼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缩颈闭眼,嗜睡,部分有腹部膨大下垂症状,病程2—7天;关节炎型,多见于7—10日龄雏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跛行,食欲下降,常3—5天内死亡。此外还有脑炎型—呈现神经症状;肉芽肿型—逐渐消瘦、腹泻;生殖器皮炎型等等。
 病变随各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比较典型的病变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肝脏可见肿大,青铜色或土*,浆膜上有一层纤维素膜覆盖,有时有散在的坏死灶或出血点;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余还有:卵黄囊水肿增厚,卵黄的吸收不良与变质,喙、脚蹼常干燥;关节的肿胀发炎,内有纤维素性关节液;眼结膜炎病变;脑膜充血、出血;实质脏器粘膜及浆膜上的菜花样肉芽肿;生殖器官炎症、变形、变性等病变。
防制: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和外环境中,因此对其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①种蛋的孵化要做好消毒工作。对商品肉鸭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及其卫生,并采取全进全出制度。
③免疫接种,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使用的疫苗应为混合血清型疫苗,最好是能鉴定出本场大肠杆菌血清型,使用相同型疫苗。QQ:1193714901
④药物防治:多种抗菌药对大肠杆菌都有较好疗效,如头孢噻呋、壮观霉素等,但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预防时应定期轮换用药。另外对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出现较严重病变的,抗菌素疗效很差。
  6、禽衣原体病
  禽衣原体病是由鹦鹉衣原体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患病或感染鸭可通过血液、鼻腔分泌物、粪便、大量排出病原体,污染水源和饲料等。健康畜禽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伤口和交配等途径感染衣原体,吸入有感染性的尘埃是衣原体感染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幼龄家禽比成年易感,易出现临床症状,死亡率也高。
  症状:幼龄鸭患病常常死亡,成年者则症状轻微,康复后长期带菌。雏鸭眼和鼻流出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不食,拉稀,排淡绿色水样稀粪。病初震颤,步态不稳,后期明显消瘦,常发生惊厥而死亡,雏鸭病死率一般较高,以5-7周龄鸭最为严重,成年鸭多为隐性经过。
  病鸭剖检时可发现气囊增厚、结膜炎、鼻炎、胸肌萎缩和全身性多浆膜炎,常见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肝脾肿大,肝周炎,有时肝脾上可见灰*坏死灶;病鸽肝、脾肿大,变软,色变深,气囊增厚。胸腹腔浆膜面、心外膜和肠系膜上有纤维蛋白渗出物。如发生肠炎,可见泄殖腔内容物内含有较多尿酸盐。
  防制 :
①综合措施 为有效防制衣原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特别是杜绝引入传染源,控制感染动物,阻断传播途径。
  加强禽畜的检疫,防止新传染源引入。保持禽舍和畜栏的卫生,一旦发现可疑征象,应该快速采取方法预以确诊,必要时对全部病禽扑杀以消灭传染源。带菌禽类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大量衣原体,故禽舍要勤于清扫,清扫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戴口罩、禽舍清毒等。
②免疫接种。用感染衣原体的卵黄囊制成灭活苗,免疫动物可产生较好的预防效果。
③治疗 鹦鹉衣原体对青霉素和四环素类抗生素都较敏感,其中以四环素类的治疗效果最好。大群治疗时可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四环素(金霉素或土霉素)0.4g,充分混和,连续喂给1~3周,可以减轻临诊症状和消除病禽身体组织内的病原。
  7、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由H5和H7亚型毒株(以H5N1和H7N7为代表)所引起的疾病称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最近国内外由H5N1亚型引起的禽流感即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危害巨大。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列入一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禽流感病毒主要通过与患禽(包括与患禽接触的器具)的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染,各种日龄的禽均可感染。此外,带毒的飞鸟或水禽常常成为传染源,引起家禽大批发病和死亡。
 禽流感的传播有健康禽与病禽直接接触和健康禽与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禽流感病毒存在于病禽和感染禽的消化道、呼吸道和禽体脏器组织中。因此,病毒可随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粪便排出体外,含病毒的分泌物、粪便、死禽尸体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饮水、禽舍、空气、笼具、饲养管理用具、运输车辆、昆虫以及各种携带病毒的鸟类等均可机械性传播。健康禽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禽流感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候鸟(如野鸭)的迁徙可将禽流感病毒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通过污染的环境(如水源)等可造成禽群的感染和发病。带有禽流感病毒的禽群和禽产品的流通可以造成禽流感的传播。
  临床症状:禽流感的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潜伏期的长短依赖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的种别和禽体的状态。急*染的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呼吸道症状,下痢,后期出现神经症状。伴随大量死亡。
 病理变化:禽流感的病理变化因感染毒株毒力的强弱、病程长短和禽种的不同而变化不一。主要表现为头肿,肉髯、冠出血,小腿和趾部皮下出血,腺胃乳头出血及输卵管炎等。
 防制:
①免疫注射:H5N1亚型(Re-1株)重组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商品代肉鸭7-14日龄时进行首免,每羽接种剂量为0.8毫升,预计饲养周期超过2个月的,首免后3周再加强免疫一次, 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种鸭、蛋鸭7-14日龄时首免,每羽接种剂量为0.8毫升;三周后作二免,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以后每间隔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每羽接种剂量为1.5毫升。
②疫情发生时,应坚决实施疫情扑灭措施,将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产品、排泄物以及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和其他物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可以选择深埋、焚化、焚烧等方法,饲料、粪便也可以发酵处理。对场地实施严格的消毒措施。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