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1-28 19: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6:52
东方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美好镜头
当迪士尼的真人版《花木兰》预告片发布,我心中做好了失望的准备。动画版《花木兰》是我童年时的珍重记忆,与之相比,真人版注定会有巨大差异。然而,最让我始料未及的差异,是电影里的木兰是长发造型。原版动画中,木兰以坚定的决心,用剑削去了自己的长发,以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而到了2020年的真人版,她站在风中,长发飘扬。
这个削发场景,从动画版到真人版的转变,反映了一个文化交融的过程。动画版中的削发明志,虽然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显得西化,但它所体现的中式道德观,却奠定了通篇的基调。它捕捉到了一丝文化交融的感觉,对年轻亚裔美国人,如我,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为何削发一幕不受待见?根据电影制作人的说法,中国观众对木兰削发的一幕颇有微词。在历史背景下,削去长发并不会让木兰看起来更阳刚,因为中国古代男子多蓄长发。削发在原诗背景中,并不符合历史现实。动画中的历史细节芜杂,将《花木兰》背景描述为汉朝,但建筑制式和其他细节却更接近明清时期。不论是哪个朝代,中国文化下的男女性都以长发为传统。
不同朝代的发型也有所不同,如清朝男性留辫子,前额剃光,后部编成长辫。但不论发型如何变化,男子蓄长发的习俗始终未变。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长发被认为是神圣的,是孝顺父母的开始。大多数人在成年后就不曾修剪头发,削发也一度被视为一种羞辱。
动画版《花木兰》中的削发场景,以及木须的塑造,都不受中国观众喜爱。电影采用了一种西方童话式的拍摄手法,尽管制作团队曾到中国取材研究,但核心成员多为白人。削发场景的去留,似乎是让《花木兰》与中国文化更接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怅然若失。
尽管削发场景在中国观众中并不受欢迎,但它却让木兰从其他迪士尼公主形象中脱颖而出。在动画制作的早期,木兰被设定为一个离经叛道的假小子形象,希望逃离包办婚姻的宿命。然而,这并不是迪士尼所希望呈现的木兰形象。通过削发镜头,木兰展现出更接近《木兰诗》中巾帼英雄的形象,更贴近东亚文化的价值观。
《花木兰》并非取材于尊崇「英雄冒险远征」的西方历史,而是一个恪守孔夫子教诲的文化,反抗家族被视为大逆不道。《木兰诗》颂扬忠诚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不仅出于对家庭的爱,更是一种对父母与祖先的崇敬奉献。与西方童话中略显激进的个人主义不同,《花木兰》的文化语境与价值观与之相异。
经过团队的重新构思与制作,《花木兰》最终呈现出一个既有西方动画元素,又深深植根于东亚文化的形象。木兰为了父亲与家庭而从军,但她的内心挣扎反映了第一代美国移民后代的内心冲突与归属感。这种文化交融不仅让《花木兰》成为了一部受欢迎的电影,也触动了许多观众的心弦。
《花木兰》的故事,从一个看似文化误解的削发镜头,变成了一个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美丽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个关于身份、归属与自我认同的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碰撞、融合与共鸣,也体现了电影作为文化桥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