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涂尔干《自杀论》书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7 17:05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7 17:10

一、写作整体背景: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17年发表的《自杀论》一书,从社会学视角深入探讨了自杀的社会根源。写作背景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化、资本主义发展,社会分工细化与科技进步引发了社会病态,导致自杀率上升。涂尔干在游学德国期间,受冯特影响,注重实证主义方法,回国后,他系统研究自杀原因与规律,结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定量分析自杀现象,提出自杀的社会决定性因素。书中通过实证方法否定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的影响,提出自杀类型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提出预防自杀的建议。

二、书中的主要观点和重要内容

涂尔干首先明确自杀概念,将其定义为由个人行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他强调科学研究需基于可比较的事实,从大量数据中得出结论。通过否定种族、遗传、心理状态、精神病等因素对自杀率的影响,他发现社会因素是关键。涂尔干将自杀分为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四种类型,并探讨了其社会原因。

(一)自杀的非社会因素

1. 自杀与心理变态:涂尔干通过分析精神错乱、酗酒等因素,并对比数据,发现它们与自杀率无关,否认了心理变态对自杀的影响。

2.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他指出种族、遗传、自然环境等非社会因素对自杀率影响有限,强调社会因素在自杀中的主导地位。

(二)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1. 利己主义的自杀:与宗教、政治环境紧密相关,涂尔干指出宗教的整合作用、家庭责任感等对自杀的抑制作用。

2. 利他主义的自杀:源自社会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体现为义务性、选择性与急性形式,与社会规则紧密相连。

3. 反常型自杀(失范型与宿命型):经济危机与制度束缚导致的社会失序,影响个体价值观与社会归属感。

4. 表现形式:社会整合度与个体自杀类型相关,失衡会导致利己或失范型自杀增加,平衡则利于利他与宿命型自杀。

三、本书及其观点的贡献、价值和启示

涂尔干的《自杀论》开创了社会学领域对自杀现象的全新理解,从社会层面而非心理层面解释自杀原因,对心理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内容贡献:以实证方法重新定义了自杀概念,提出社会因素对自杀决定性的观点,为自杀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方法贡献:重视数据对比与定量分析,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典范。

(三)学术史贡献:完善了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为后续社会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自杀论》对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的研究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提高社会整体幸福感、降低自杀率成为关键。《自杀论》提出的观点对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一)强制性:可制定,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及时提供心理援助,以降低自杀风险。

(二)外在性:平衡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保持社会价值观的整合,避免失范型自杀的发生。

(三)集体性:加强集体凝聚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自主性和理想精神,以适应孤独。

五、阅读体验与参考文献

《自杀论》是一部经典社会学著作,强调了实证逻辑与方的重要性。它以社会总和为研究对象,新颖的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其中的“二重人性”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而上学倾向,需要批判性思考。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