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0 23: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21 01:46
早期的显示器,特别是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通常采用球面显像管,其断面形状为球面,导致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弯曲,这造成了图像失真和反光问题,显示面积相对较小。早期的调节方式主要依赖于DOS系统下的电位器模拟,通过显示器下方的旋钮调整亮度、对比度和屏幕大小,但这种方法缺乏精确控制,模式转换时容易导致显示故障。
随着技术进步,1994年出现了“平面直角”显像管,其球面曲率半径增大,减少了四角失真和反光,配合屏幕涂层技术,画面质量显著提升。各大厂商纷纷采用这种技术,逐步取代了球面显像管。1998年后,完全平面显示器崭露头角,如LG的Flatron和Samsung的DynaFlat,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趋于直角,图像失真和反光进一步减小。
随着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展和VESA的DDC协议引入,数控调节技术兴起,显示器内部微处理器实现精确的量化调节,操控方式也进化为单键飞梭和菜单控制(OSD),这极大地提高了显示器的易用性和寿命。然而,CRT显示器受到电子束角度,导致体积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厂商开发了广角偏转线圈和短颈显像管技术,以减小显示器的厚度,促进大屏幕显示器的普及。
总的来说,CRT显示器在显示质量上不断进步,但体积和厚度问题始终是个挑战,制造商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推动了显示器技术的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高速发展,本世纪最杰出的发明--电子计算机也在不断的向前进步的。对于一个电脑的使用者或者即将购置电脑的人来说,他们也许对CPU、主板、内存、3D显卡等电脑配件更为熟悉或留意,却往往忽略了原本应该更重视的显示器(最重要的电脑输出设备)。其实,显示器的发展是随着电脑的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