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2-21 07:2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31 09:49
两千五百年前的误会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与梁惠王讨论治国之道时,引用孔子的话“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意在批评以俑象征活人埋葬的风气,认为这与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相似,可能断子绝孙。成语“始作俑者”因此被解释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然而,事实是否如此?
《中华成语大辞典》解释“始作俑者”为最初制作俑来殉葬的人,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成语原文是“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孔子之所以反对俑殉葬,是因为俑制作得过于像真人,可能引起使用活人殉葬的风气,从而不仁道。然而,孔子为何会对俑殉葬的改革家深恶痛绝?
中外考古证据表明,“人殉”在“俑殉”之前盛行。中国的商朝是盛行“人殉”的奴隶制国家,但周代商后推行仁政,“俑殉”大量取代“人殉”,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秦始皇虽然残暴,也接受了俑殉葬的社会现实。孔子作为“周礼”的崇拜者和鼓吹者,为何会对俑殉葬的改革家破口大骂?
中国上古的奴隶主多使用“人殉”,而“束草为人”殉葬的只是奴隶或平民。孔子是否对上古之事了解有限,或是否因为治学严谨,以“恕道”待人,而未对某件事做出准确判断并妄发评论?如果孔子还活着,我们或许能更清楚地理解他的意思。
然而,他的书还在,言尚存。仔细研究发现,孔子的言论并非误解“始作俑者”,而是我们误解了孔子。《论语》里孔子常骂人,但骂人而以“乎”结尾的句子并不多,多为反问语气。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乎”字就是反问的意思。这表明孔子在骂人时,通常使用“哉”或“也”结尾,以“乎”结尾的句子多是为了加强语气的反问。
较合乎逻辑的推论是,孔子在某个不太开化的地区,那里开始接受周礼,“俑殉”取代“人殉”。维护“人殉”的士人认为这种行为欺骗祖先,不敬,可能会断子绝孙。他知道孔子主张祭奠要“诚”,以为孔子也反对欺骗祖先的“俑殉”。士人来找孔子寻求支持,孔子的回答可能是:“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士人明白孔子不支持自己,于是离开。然而,周围的乡民没有理解反问的含义,以为孔子和士人一样认为欺骗祖先的“始作俑者”该“其无后乎”!若干年后,孔子的言论被孟子追寻并记录下来,但由于误解,成语“始作俑者”被流传下来,而孔子的本意却很少为人所知。
“其无后乎”的意思应该是反问,并非断言“他们断子绝孙了”。两千五百年前的误解,或许才是更复杂更值得我们忧虑的问题。通过阅读和理解孔子的言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