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明朝时期少数民族那么多?像很多土司的叛乱,还修了苗长城防范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5-01-06 22:07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07 00:49

明朝对苗族的大,把苗人当成野生动物一样,抓到了活人赏钱,杀死苗人,拿人头也赏钱。说是种族灭绝也不为过。

明朝苗族血泪史

洪武五年征三十六洞散苗。景泰六年,征湖广苗蒙能,围攻龙里,怀化、铜鼓诸地,天顺五年,大军深入苗疆,攻破几百余寨 ,焚毁三千家,斩首三千三百余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黔中苗族于把珠等失败后,有四千四百九十人被杀,五千五百个妇女被俘往他乡,万历年间明朝用兵平定播州土司扬应龙之乱时,许多苗族、仡佬族横遭,被迫逃走,战后幸存者仅“十之二”。为了“开边”,明王朝在黔东和贵阳、安顺等地大量安屯设堡,强使许多苗族人民迁居。(《邱北县志》第二册)贵州军务右副都御史白圭的折子,左一个“斩首一万”,右一个“斩首3000”。据《凤凰厅志》和《泸溪县志》载:苗区人口“大经草剃,存不满百”,“几经绝种”。“经过挞伐征剿,村寨十室九空,人迹灭绝”。

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使明朝统治者大为震惊。明统治者除调集官兵剿杀外,还积极构建军事防御体系。明朝不但在北方修筑长城,还在湖南、贵州交界的地方也修筑长城,实行民族隔离。它是明王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南方少数民族,主要是对南方苗族的产物。为了持续统治,持续想出了这筑墙屯兵,分割统治的毒计。把湘西苗疆南北隔离起来,规定了“苗不出境,汉不入峒”;禁止苗汉贸易和文化交往。这是一条由汛堡、碉楼、屯卡、哨台、炮台、关门、关厢组成的关卡,以此孤立和征服苗族。

湘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区,是唐宋以后逐步形成的一块较大的相对稳定的苗族聚居区。这一带苗族人民富有斗争精神,在明朝统治期间因不堪忍受压迫和欺凌,不断爆发反抗斗争,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民的“生苗”区,当时划定其地域界限为湘黔川3省交界的“经三百里、纬百二十里、周千二百里”的范围。为了加强对“生苗”区的控制,明朝统治者每次进行征讨后,便选择要地,在“生苗”区修筑碉堡、哨卡,“扼其险阻”,逐步形成了封锁线,人为地把“生苗”同“熟苗”、汉人区隔离起来。据史载,明朝万历33年,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控制“生苗”区,曾耗银4万多两,上自贵州铜仁、下至湖南保靖,修筑沿边土墙380华里。 早在宣德年间,都督肖授筑湾溪等二十四堡,“留官兵七千八百有奇”“环其地守之”,对处在湖贵川三省交界地区中心而屡屡发生苗民的腊尔山“生苗”区开始形成圈围之势。由于派来苗区的文武与当地土官狼狈为奸“西南戍守将臣不能宣布恩威,虐人肥已,至今诸夷苗民困窘怨怒”(《太祖洪武实录》卷255)。加之屯军霸占田土,驿站勒派夫马,骚扰苗民,不断引起苗民反抗。明朝历代统治者多次诉诸武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征剿和,并发布赏格,凡生擒苗人一名赏银五两,杀一苗人赏银三两(郭子章《黔记》卷五十九)。

1426年(明宣德元年)湘黔一带旱荒严重、腊尔山苗族爆发,明军未能平息。

1431年(宣德六年)湖南筸子坪与贵州铜仁府平头司(今松桃县境)的苗族又联合起事,前后抗击明军12万之众,坚持斗争达8年之久。

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即位以后,三次发动征讨麓川之役,大军所经,沿路派役征夫,激起各民族人民反抗。

1451年春,明军数万进攻,与军决战香炉山(今贵州省凯里县境),官军“发炮轰崖后,声动地(《明史》卷一七二)”。苗王韦同烈被俘,香炉山攻破,归于失败。其后湘西南芷江、麻城苗民李天保,以城步长安坪为根据地,称“武烈王”(1455);武罔,城步苗民李再万,称“天王”(1501);湘西,黔东北苗民在龙麻阳,龙童保领导下(1511);湘西草子坪(今湖南省吉首市)苗族在龙母叟,龙求儿(1538)与龙许保、吴黑苗(1545)的率领下,发动大小规模不等的反抗。其中龙母叟一龙许保的斗争先后延续了10多年时间,他们在斗争中提出“官有千军万马,我有千山万洞”,“诸葛亮有七纵七擒,我苗人有三紧三慢(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7)”的战术策略,与明官军进行敌来我去,敌去我来;敌进我藏,敌退我出;敌强我退,敌弱我攻的巧妙斗争。

至嘉靖年间,当1548年明朝调集湘、黔、川三省官兵与土司兵16万人,分10路围攻义军两年之久后,苗民军却在龙许保率领下于1551年(明嘉靖三十年)突然出击黔东北,连破麻阳县、思州府,印江县,石阡府,俘获前述二县知县及思州的知府,震惊了官府。最后以龙许保被叛徒出卖而告终。 总督张岳在腊尔山苗民后,又“疏罢湾溪等堡,更设哨所凡十三”,围绕腊尔山苗区边沿,由西而东而北筑建,构成了对腊尔山地区的一个弧形防线。

1605年(明万历三十三年)夏,贵州卫、平越,新添,龙里,清平、八番等地苗族因明朝在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中,被迫出夫、供马、纳粮以及饥荒起而“劫商”、“抢官”,攻打卫所屯堡,以示反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历边疆,度其险阻,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里”,蔡复一筑的“沿边土墙”是在肖授的“二十四堡”和张岳的“凡十有三”哨所的基础上筑建的。这就是上文所描述史称的苗疆边墙,以边墙为界,划分“生苗”和“熟苗”,“边墙”之外的苗民称为“生苗”,之内的苗民称为“熟苗”。

尽管少数民族的每一次,或因边官“邀功生事,擅杀苗人”“侵逼峒穴,至生疑惧”,或因“徭税失平”,民不堪命,或因客民中“奸蠹无赖之徒”,强占土地,掠夺资源,“客民之侵日见其多,苗疆田土日见其少”,或因增设屯兵占田,从“均三留七”、“均七留三”乃至“寸土归公”,却总以封建统治者的血腥告终。官府竟悬赏“杀一人头当钱十千”,“输城者贳其罪,从贼为逆者杀无赦”。

到了明末清初,中原汉族人口激增,为解决人口与土地矛盾,不断侵占苗疆,而苗人已经退无可退守无可守,致使汉苗两族为争夺生存空间时时兵戎相见。苗族被一步步逼入西南山区的高寒地带,生存环境更趋恶劣。据《苗防备览风俗考》:“苗中四时气候与内地向异。常有黑雾弥漫,卓午始稍开朗。当朦翳之时,人畜对面不相见,寸趾难移。春夏淫雨连绵,兼旬累月,常驻泥滓难行。雨势甫霁,蒸湿之气,侵入肌骨。其泉为山洞岩浆,性极寒冽,饮之败胃,水土恶劣,外人居其间,常生疠疫。”

1947年商务印书馆刊行的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认为:“苗人终岁勤劳,丰年仅免冻馁;一遇灾荒,则不能自给。弱者鬻子女以换斗升之食,占者则结伴四出抢劫。有司追捕过急,常常酿成大乱。故谚曰‘苗疆五年一小乱,十年一大乱。'此非苗人生性好乱,实因地狭人稠,为生计所迫。” 从生产力发展状况上看,由于苗族人民长期遭受剥削、压迫和,苗族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生产力发展极其缓慢,有时甚至停滞和倒退。明王朝为推行“王化”向“苗疆”进行疯狂的进攻,苗民死于战争中的达70-80%。给“苗疆”农业生产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生产力无法提高。黔东南月亮山区、贵州西部、广西西部等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环境差的苗族地区,苗民仍然挣扎在饥寒线上,生计十分艰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07 00:56

因为那时候的人的想法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我们现在人猜不到。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07 00:57

到了明代中后期,明帝国吏治日益,内忧外患。而在西南,明统治者无论是与广大少数民族百姓,还是与土司阶层,矛盾都日趋复杂化与尖锐化。所派出的流官不但鱼肉百姓,苛收重赋,对当地的土司们也是苛责打骂,视为贱民,常常以改土归流这把刀子举在土司们的头上。(贵州提学道刘锡玄曾书载:“官兵鱼肉黔人,既极残酷。有过苗仲寨者,苗仲具鸡黍,称主人甚谨,临行,辄破算器,加楚折焉 流官之削土司,真可痛恨。然土司之孱弱忠顺者尤被困 纵衙隶土司者十人而九,弱怒色,强怒言久矣”。)而对长期以来的世袭的土司制度,流官们也横加干涉以获取私利,凡世袭者必向流官上私纳黄金已为不成文之陋规。如天启初年,水西安位继承祖父职位,光是贵州分守兵备副使邵应祯一人就向安氏“索该酋金银常例,不下两三千金”。如而不纳金者,“承袭有积至二三十年不得职者”。与水西安氏世代为姻亲的永宁奢氏是为例。万历年间奢氏首领奢效忠死后,奢氏陷入了奢效忠亲弟奢崇明与效忠庶子奢崇周的土司位置争夺战。而永宁总兵郭成、马呈文竟然利用双方混战之机,出兵趁火打劫,将“奢氏九世积财,搜掠一空”。而在奢崇明成为代永宁宣抚使后,当地流官却以“行勘未定”为由(估计是奢氏财产被掠,又经战乱,纳金数量上满足不了流官们的胃口),拒绝承认,并多次向朝廷议请将永宁地区改土归流。长期高压的政治,使奢崇明日益滋生叛意。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07 00:49

在太平天国攻克南京,正在北伐西征的时候。在1856年,云南爆发了杜文秀。杜文秀自称“总统兵马大元帅”,几乎占领了整个云南省。
当时,清朝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太平天国身上。云南的3万多绿营部队,基本断绝了军饷来源。长期欠饷,缺乏军械弹药。导致在1857年,杜文秀就派遣马如龙,马德新带领2万人攻击省城昆明。

当时昆明一片混乱,云贵总督恒春也自缢而死。1858年,在长沙打败了太平军,导致西王萧朝贵阵亡的,张亮基担任了云南巡抚随后向杜文秀发动。但是,云南清军绿营部队太弱,杜文秀部队日益壮大,大理,楚雄等地相继失守,清军处于下风。
到1862年,昆明在云南已经成为一座孤城,被杜文秀军层层包围。1867年,杜文秀带领20万大军,发动了对昆明的最后总攻击,同时打败多路来增援的清军。

很快,因为太平军,而办团总,后来还参加了中法战争的岑毓英从广西带领3万清军冲进云南为昆明解围。新任云贵总督刘岳昭率二万余清军由贵州毕节到达曲靖,而云南团练武装也纷纷起来袭击杜文秀部队。
1869年,杜文秀部队在昆明城外的所有营垒据点全部失守,随后清军转入。相继占领了南安、楚雄、定远等地,进一步稳定了省城的局势。1872年,清军包围了杜文秀大本营大理,在用炸药炸开城墙以后,杜文秀为免清军屠城,自服毒药后赴清营,随后被杀。

清军对所有军和家属进行了残酷的大,首先将这十万人押解到苍山附近,随后开始动手。到1873年5月,清军攻克了杜文秀部队最后一个据点腾冲。

热心网友 时间:2025-01-07 00:49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明朝时期,皇帝重用“东厂”和“西厂”,使得朝野上下政治,人心惶惶。少数民族地区更是民不聊生,人为了生存,不得不自发的自觉的进行抗争。于是出现了那么多少数民族就在情理之中,不在意料之外了。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