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04:2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8 14:06
公*《申论》高分指南:大作文如何写
申论是各级公*的必考科目,也是能够最快见效、最容易拉开差距的科目。当前的申论考试,命题种类繁多,但从基本面看,仍是“小+大”模式。大作文,永远是申论考试的重头戏和胜负手。因此,这篇东西也主要讲大作文如何写。
一、申论的立场
方向决定成败。如果立场不对,就如同作文跑题,肯定不会获得高分。申论写作,命题者会提供许多观点,这其中有对、有错,有的很容易分辨,有的则需要深入思考,明对错、辨真伪。
如何辨别?
一要明确身份。定位准才能方向明。要时刻谨记,自己是一个考生,通过考试就将成为国家公职人员。写申论就是带着镣铐跳舞,在四平八稳的基础上求创新、谋突破。有了这样的基本认识,时刻以一个考生的身份、立场要求自己,就不会做糊涂人、讲出格话;就会按照公务员的标准,从*、*的角度想问题、出主意,也就为选择观点、获得高分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讲,只要做到了定位准、方向对,分数就不会太低。
二要战胜自我。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申论写作,既要“我”的思考,更要“*”的思路。对于已经确定的思路、提法,无论自我意识如何抵触,都必须遵守。申论,只是要看到考生对既定思路的阐释和拓展,并不需要掺杂太多考生自己的想法。
三要注重搜集。申论写作不是无源之水。无论是对既定*的了解、对命题思路的把握,还是对框架的布局、文字的雕琢,都必须注重搜集、有所累积。对于思路的把握,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是看党报,比如上海的《日报》、江苏的《新华日报》,重点关注党政主要领导(*、*、*)的言论。他们的讲话,就是发展的思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每年召开的*扩大会和*、政协“*”,尤其是年初(年底)的扩大会,它是对下一年工作的全面部署,指导思想、重点工作一目了然,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
因为这次主要是针对省级公*,所以可以适当减少对*宏观*的关注。因为,*的各项工作要求,已经被各级*、*,结合各个区域的实际,转化、消解到各自的具体工作中。但是,对党*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城乡一体化为主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党建科学化为主题)、*经济工作会议(保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国*工作会议(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文明公正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及胡、温的最新讲话精神,做适当了解,也是必须的。
同时,在阅读党报的过程中,不仅要搜集观点,也要注意学习语言风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百般抵触,万般无奈,都要适应并模仿这种语言风格。因为,这是取得高分的最捷径。
二、申论的框架
1、文章的框架。申论说到底就是一篇文章。文章的结构无外乎,标题+起、承、转、合四个部分。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做法:第一种,直截了当。比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世博答卷”、“世博遗产”、“加快城乡一体,推动共享发展”,等等。这种标题的好处是重点突出,缺点是如果命题错误,则无回旋余地。另一种,意蕴深远。比如,谈到粮食安全、土地问题、农业问题,可以用“命脉”;谈到反腐倡廉、潜规则、网络监督等,可以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阳光是的防腐剂”、“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等。这种标题好处是有意境、有回旋,缺点是要做到一语双关、意蕴深远,很难。还有一点,两段式标题,不能是简单的语义重复。“加快城乡一体,推进共享发展”,前为措施,后为结果;“流言止于公开,信任源于透明”,前是治标,后是治本,都有所递进,有所不同。尽量少用三段式标题。
起、承、转、合,是文章的天然结构。起,切入口要小,以小见大;主题明确,开门见山。承,要连贯自然、不留痕迹,往往是从小到大、从浅入深。转,要由表及里、深化主题,是最见功力的部分。合,要综合全文、百川入海,既呼应主题,又意犹未尽。
2、段落的框架。段落是文章最基本、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公*# 导语+内容。其中,又以 #公*# 导语更为关键。
#公*# 导语要导的好、导的妙,实非易事。然而,一个好的 #公*# 导语往往胜过整段的论述。以前曾参与省公*阅卷的朋友告诉我,他们阅大作文,刚开始是1分钟一份,后来赶时间,28秒一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基本上只看标题、开头、每段 #公*# 导语、结尾,其他的只是浏览一下。
#公*# 导语,是判断句,或者用名人名言,既有意蕴,又有说服力。比如:讲要提高思想认识,可以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毛)”;讲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可以用“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胡)”;讲基本工作的重要性,可以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毛)”。这是一个搜集和体会的过程。
段落的其他部分,基本上属于对 #公*# 导语的解释和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一般情况下,至少要有三个层次。如果连三个论据都没有,就没有说服力,而且难以成文。各个层次之间,相互并列或逐层递进,不可层次不分、逻辑混乱。
3、句子的框架。句子是文章最基础的单位。公文的句子,其特殊之处就在于每个句子都意有所指,包含着要做的一件具体工作的具体内容。公文句子的大概框架是:目标+措施+结果。比如: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着力提升工资性收入(措施一),增加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措施二),拓宽物业性收入等增收渠道(措施三),构建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结果)。
附:判断句
判断句是公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句子,也是申论中表明立场、表现观点最重要的句子。判断句是对事物、形势的盖棺定论,因此一要准确,二不能与官方立场相悖。比如,从*到地方,都讲“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因此,“难”就是主调,不能改变。但是,呼应官方判断,并不等于一成不变。在“难”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各自实际,略作变通加以表述,既突出形势之难,又肯定工作成绩。比如,“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也是(地区)战胜压力挑战、实现更大发展的一年。”
句子的修辞
准确、朴实、有力是申论句子的基本要求。申论不是散文,辞藻不必华丽,如果运用修辞不当,只能适得其反。一要多用短句。中文不同于英语,本来就是以短见长。短而精当、短而有力的句子是的。长句,如有可能,尽量拆分为几个短句。二要勤用对仗。对仗比较朗朗上口,也是中文中常见的一种“对称美”。如有可能,尽量对仗。三是慎用排比。排比句有气势、显文采。但是,要形成排比本身就比较难,排比要言而有物、层层递进,则更难。因此,建议慎用排比。若用,也尽量用在结尾,因为结尾已经比较虚了。四是少用比喻、设问。比喻、设问是*在文章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段,确实比较生动。不过,在考试中,为求稳健,如无把握,还是少用为妙。
当然,万事不可拘泥。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长短穿插,修辞多变,文章更富变化、更有层次自然更能得高分。
三、申论的材料
申论写作,全用材料是傻瓜,不用材料更是傻瓜。既然是给定材料,自然有其用处。材料所提供的观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的是明显冲突,有的是潜在冲突,一定要好好用上级*的尺子“量一量”这些观点。一般情况下,只要对*要求掌握比较到位,应该不会被迷惑。
在仔细甄别的基础上,基本上可以将材料划分为两类:支持观点和反驳观点。支持观点的,在文章中大胆引用;反驳观点的,作为反面典型,略作批驳,作为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申论当以立论为主,批驳成分不宜太多。
实际上,用了材料之后,写申论就成了做“裁缝”,不用自己写几个字:衣服的款式是观点,布料是材料,针线是段落和句子,人工是自己。只要写个好标题,写个好开头,写个好结尾,写几个好 #公*# 导语,再把材料排列组合,做好之间的承接即可。
另外,坚持官方思路观点,并不等于缚手缚脚、不敢讲话。申论要获得高分,一定还要敢于写、敢说话、敢于表达观点。在符合*要求和选定观点的前提下,旁征博引、古今中外,与材料中的数据、言论相互交织、一气呵成,就是一篇好的申论。
四、申论的卷面
卷面如人脸。一张赏心悦目的卷面可以为考生加分不少。
一是字要好。一把滥字毁前程。这方面我吃亏很大。不多说,在答卷的过程中要尽量把字写好。
二是布局均匀。文章写作,基本上要是“橄榄形”:两头小、中间大。开头简短有力、开门见山,中间则要论证充分、措施得当,结尾观点鲜明、意蕴悠长,因此必然是个“橄榄形”。要注意的是,在中间论证的各个层次之间,也要“肥瘦均匀”,不能有某段显得太少,三两句话结束战斗,给人论证不足的感觉;也不能因为对某个问题看的比较深,某项措施想的比较周全,就特别突出某一段,过犹不及。解决方法,无非合并拆分、正话反说反话正说:长则拆,分为几点;短则和,并为一点;内容不够,正面说完反面说,反面说完正面说,等等。总之,论证要尽量均匀。
作一个具体计算,以800字、20*40稿纸计,共40行。标题+空段占2行,开头、结尾各3行,剩32行。起、承、转、合,各需8行,160字。 #公*# 导语10字左右,余150字。分3-4项措施,每项40字左右。“句子的框架”中关于农民增收的例子已达60字。
考试的目的是得高分。以上仅是各人结合工作实际,对公文和申论写作进行的经验型阐述,是为了“临阵磨*”,不遵体例,也不成体系,希望能批判性吸收,对考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