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采访美国来华留学生:清华不是我的菜,我也不是清华的菜

2025-01-06 来源:化拓教育网

国际教育知名媒体人 赵刚

2025年1月初,我采访了来华留学的美国华裔学生J,与她的深入交流非常有趣,涉及很多中美之间的文化碰撞。

01 我不是改身份上清华的,来华之前没想到这个大学这么有名!

看着J的中国面庞,我开门见山地问道:“你是美国二代移民吗?”

J边点头,边用掺杂着40%英语的汉语向我介绍了她的高知家庭。

J的父母是移民美国的华裔科学家,她在美国出生时,父母还在读博期间,家里到处都是书和资料,J从小就对科学很崇拜,而物理学家的爸爸在她心中的地位最崇高。

“虽然喜欢科学,但我的性格不适合做研究,因此还是dropped the plan of being a researcher(放弃了做研究的想法)。”J笑着说道。

“你来中国留学的原因是什么?”全球华人家庭都很重视教育,我在想J为什么没有在美国读名校。

“可能是financial(财务、收支)方面的问题吧。”J提到,2011年,她跟随父母来到中国,在北京的国际高中学习,本科被清华大学录取。

“我原本没有打算上清华,当时没想到他们在招收国际学生,直到听说我的学长被录取了,我才开始申请。”

“你是被免试录取的吗?”

“没有那么幸运,我按要求提交了高中成绩、SAT成绩、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各类奖项的证明等材料。”

对于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而言,并没有统一的录取标准,他们无法想象每年上千万中国考生参加高考的壮观场面,无法理解千千万万人憧憬清北的迫切心情。

02 清华不是我的菜,我也不是清华的菜!

“在清华大学学习还好吗?”

J耸耸肩,摊开手,“我是个好学生,在学习上会try my best(尽力而为),但我不是清华的菜,清华还是喜欢最高分的亚洲学生。”

清华的选材标准仍然是很亚洲、很东方的,但全球高分的亚洲、亚裔学生却在某种程度上被哈佛大学嫌弃。

尽管2023年6月29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已经裁定哈佛大学的“平权行动”招生原则违反美国联邦宪法,全美所有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招生时不得将种族因素凌驾于其他因素之上,但不得不说,亚裔在申请名校的过程中,其标化考试的高分并不一定是绝对的优势。

“当然,清华也不是我的菜。”J对中国顶级名校的嫌弃出乎我的意料。

“在本科学习期间,我身边的人太……太关注自己了,太利己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脱口而出,J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是她第一次听到这个“术语”。

J应该还不知道,就在她来华第二年(2012年),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就提出了反思高等教育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观点,这个热词随即在中国社会迅速传播,几乎家喻户晓。

03 中国欢迎老外,但不一定欢迎老外的思想!

J很看重自己在中国的经历,看重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

“你被中国文化同化了吗?”我在提问的同时解释了“同化”的含义。

“中国和中国文化很包容,很欢迎老外,也欢迎外来文化,但似乎并不欢迎老外的思想。”

“比如呢?不欢迎什么思想?”

“比如不太欢迎独立和个性,集体的、集体主义的总是第一位的。”

尽管早在战国时代的杨朱学派就提出惊世骇俗的保护个人、个体的观点——“一毛不拔”,但在两千年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个人、个体从来就不是第一位的。

“那你会怎么办?也会服从吗?”

J似乎被挤到墙角,她挑了挑眉,呼了一口气,“会的,有时我也go with the flow(随波逐流),但我把这种矛盾当作锻炼自己意志的方式,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地方。”

在UWEE集团做蔚翎高中全职教师的J,在回答问题时和盘托出,特别爽快。

“我喜欢教学工作,喜欢在中国的生活环境。”

“目前来国内的美国学生太少了。”我感慨地说。要知道,2024年美国官方数字表明,来华的美国学生规模不过三四百人,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前,每年大约两三万人。

“在我印象里,美国人乐观开朗,应该愿意远行,到不同文化的地方走走。”

J也认为,美国人如果有机会,应该多来中国看看,不能道听途说。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