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的普通大学正面临着“两头不靠”的尴尬局面。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选择职业学院可能比上普通大学更有意义。“优绩主义”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如今的大学教育应该如何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文丨白滔滔 编丨Thea
中国大多数的普通大学,基本上是两头不靠,一学术不靠谱,二能力不靠谱;学术比不上名校,能力比不上职校。
这些年的国内外的探校,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应用型大学”的成见;
毫不夸张地说,我觉得,中国大学的未来,就在于出现越来越多的民办的应用型大学。
中国的中小学校长有很多共识,其中一个,就是我们必须面对AI的挑战,教育必须发生改变。
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卷来卷去,抢越来越少的资源。
我们要做AI的主人,发挥每一个人的特点。
AI代替不了我们的,恰恰是我们所拥有的人性。
而还按照现在的学习方法,大学毕业,最大的可能,就是随时被AI替代,找不到工作,挣不了钱。
最近,一条B站知名UP主谈大学生赚钱的视频获得了超过百万的点击量和数千条评论。
这对毕业于清华大学的95后年轻夫妻在视频里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自己起码也是堂堂正正的大学生,为什么就是赚不到钱呢?
通过观察自己同龄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相当多的大学生还是惯性地走在“优绩主义”的路上,觉得只要个人努力了,学习成绩优秀,学历高了,就能理所当然地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好的赚钱机会。
这在以前可能行得通,但现在“世道”已经变了:
随着学历的贬值,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廉价”了,硕士、博士都不稀罕了,连北大、清华的博士去应聘街道管理员的新闻都屡见不鲜。
个人越努力、成绩越优秀,获得的工作机会就越好,就能赚更多钱,这条路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走不通了。
如果说还有几个好工作,也是留给清北这些名校的——普通大学生,连送外卖跑滴滴的资格都悬。
所以,在这种急速的变化下,很多人都会产生大学生们的困惑:
上学是为了什么?
如果凭成绩这条路越来越走不通,那路在哪里?
说到底,大学生应该怎么培养适应这个社会的能力?
根子在于
学校不培养真实能力
咱们先说说优绩主义,这个词出自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著作《精英的傲慢》。
它阐释了一种价值观:社会与经济的奖励机制应当严格依据个体的才能展现、不懈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分配。
换句话说,就是:谁牛逼谁获益。
但是,这看似公平的机制,为什么造成了“周处效应”——当初的英雄,却成为了恶魔?
进而,桑德尔对选拔“精英制”提出了反思和批判:
”
为了选拔精英,我们制造出了考试,可是,考试真的能选拔精英吗?
大学文凭是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吗?
赚钱越多的工作,对社会贡献越大吗?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会,就是公正的吗?
尽管《精英的傲慢》这本书问世的时间不长,但从历史上看,早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地区,优绩主义的思想就已经出现了。
那时国家为了选拔人才,就从婴儿里去挑选最强壮、先天条件最好的孩子去培养。
而为了诞生更聪明、更强壮的孩子,甚至可以匹配他们的父母和家庭。
另一个优绩主义的典型案例,就是咱们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如果你文章写得好、思想有深度,你就可能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被选拔为官,成为国家的栋梁。
因为中国古代主要采取文官制度,科举制在选拔文官的过程里,确实是非常先进的。
它为国家选拔出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让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持续保有活力——欧洲的文官选拔机制要在18世纪之后才出现。
现在的公务员选拔制度,其实也与此一脉相承。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其他人,都会惯性地认可和遵循优绩主义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现在大家却感到困惑和迷茫:为什么优绩主义曾经在历史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现在却不灵了?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现在大学培养的这些能力,是否能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拿科举制来说,科举制、文官体系曾在整个国家治理上起到重大的结构性的作用,“文官治国”对皇权形成有效制约,因此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正面积极作用。
所以古代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很好地匹配了当时的社会需求并发挥出很好的作用。
仇英《观榜图》卷(局部)
设色绢本、描金,34.4x638厘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再看看现在的社会,早已不在封建皇权制度下,而是处于一种自由和制度束缚之间交错的状态。
所以,当大学培养的某些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时候,优绩主义就是有作用的。
比如社会需要专业能力很强的医生,只有那些经过层层选拔,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要求,这时谁能成绩优异地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谁就能获得社会认可。
但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很多领域培育的所谓的能力,不符合、不匹配社会的真实需求。
我曾经在大学学习了工商管理学院的国际贸易专业。但是,你知道吗?
我问了我们老师,他一天国际贸易都没做过,是临时从化学系抽调过来的——你说他怎么可能教会学生做国际贸易?只会拿着一本早就过时的理论书籍照本宣科。
我毕业后,连报关单都没有见过——老业务员上来就把我一顿羞辱。
类似的情况,在中国大学里基本上是常态——除了少数的知名大学之外,中国大多数的普通大学,基本上是两头不靠,一学术不靠谱,二能力不靠谱。
就像脱口秀演员、中山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于祥宇所吐槽的那样:
有一门课是美学,我上了课才发现,老师的审美特别差;
而且,用的课件,还是十几年前的,从来都没有改过。
中大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的大学了。
现在我们再看学校的体系,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培养的能力与社会需求比较匹配,但是这种情况非常少,限于一些技术门槛比较高的专业和领域。
而大多数的专业,都有“两头不靠”的现象。粗略地讲,大学里的90%的专业所需要的真实能力,90%都培养不出来,包括很多理工科的专业。
这是为什么国外的谷歌,国内的吉利、福耀,自己在办学校的原因——校招后再培训,不如直接自己培养;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未来学校会越来越不重要的原因。
其实,国际贸易这样的领域,最需要实际的操作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学校培养不出来的。
大学生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了这个专业,但学完在社会上根本找不到工作,赚不到钱。
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普通大学要放弃
做“学术高地”的执念
我认为,未来学校教育必须做出改变。
当然,一个社会,一定要有学术型大学——研究理论和基础——但是,这注定只是极少数的大学所承担的责任。
其实,我们现在的很多大学,就是培养高级人才的职业大学。
这没什么羞耻的——我们客观地仔细想想,师范学院,不就是培养老师的职业学校吗;
法学院,不就是培养法官和律师的职业学校吗;
医学院,不就是培养医生的职业学院吗?
这些大学的毕业生,从事学术研究的肯定只是极少数,大多数的毕业生,就是从事具体的一线工作的啊!
所以,学校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学生,不丢人吧!
学校所教的,必须跟社会需求相匹配。
社会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如果学校教的东西和实际脱节,不教任何实用的东西,那学校才是丢人的,羞耻的呢;那么,这样的学校必然也会被淘汰。
为什么我们不把大学教育从高高的空中楼阁上拉下来,和真正的需求相匹配?
时代不同了,社会对大学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思维和做法都要随着转变。
我觉得大学要抛弃必须做所谓“学术高地”的执念,大学确实需要学术研究能力,但这种需求并没有那么多、那么高。
中国保留几所大学可以作为学术研究基地,在一些专业学术研究需求较高的领域,继续保持充足的投入和最顶尖学术人才的培养。
因为这些代表最新生产力的高新科学和技术,是我们国家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除了这些学校和专业,其他90%的大学和90%的专业,都应该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包括教材、教师和教学方法。
只有这样,培养出的大学生才可能具备生存的能力,赚钱的能力。
全社会都应该转变观念
普通大学就应该是职业学校
我一直在观察中国的教育——这些年来,我看到了一些家长不屑关注、教育界不太关注,却实实在在发生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很可能代表着教育发展的未来。
几个月前,我在成都参观了一所高等职业院校。
这所职业大学开设的专业,可能会让很多家长觉得“不屑”,或者说,太不高级了。
比如康复治疗、医学美容、人物形象设计(发型设计)、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游戏艺术设计、家具设计与制造、影视多媒体技术、婴幼儿托育与管理、社会体育、运动训练、健身指导、空中乘务……总之就是特别接地气。
而且,这里的历届毕业生,国内国际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你看到的这些工作,是不是比外卖和滴滴,都具有发展空间?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是不是很难找到这样需要实际的专业能力的工作?
我走进这所学校,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觉得活在真实的生活里。生活里你能想到什么,这所学校就教什么。
有人说这样的职业学校,硬件条件肯定很差。
错了,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一流,建筑极富艺术美感,校园环境比很多知名的大学都漂亮。而且,这所学校的校园,本身就是一个风景区。
我们常说,职业不分贵贱,在每个领域内做到最高水平的人,都是大师。
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参与了那么多重大事件,他们承担了2008年“百年奥运”和2009年“复兴之路”化妆造型的设计任务,获得总导演“最靠谱团队”的赞誉,载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奥运档案》,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他们还承担上海世博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西博会、欧洽会志愿服务工作,一次又一次赢得了组委会的肯定与赞誉。
学院师生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获得多项嘉奖,并荣立二、三等功。
他们的职业尊严和成就感,一点儿也不比那些看起来更光鲜亮丽的职业少,他们的收入也一定不会少,他们老了以后跟孩子讲的故事,也一定很丰富。
从这所职业大学参观回来,我有很多感触。我认为,除了要保留的那部分学术和研究,其实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应该是职业学校。
既然所有的大学本质上都是职业学校,那么我们凭什么瞧不起这所职业学校,凭什么瞧不起家具设计和健身指导?
他们的技术含量真的比其他的行业低吗?他们的重要性真的比其他行业少吗?
即使有985、211的头衔,如果大学不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这所大学依然是失败的。
和这些学校相比,我觉得这所职业学院反而是更优秀的学校。
我认为,我们整个社会和家长的心态,都应该及时调整过来,去认识大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反思大学生在大学里究竟应该学什么、获得什么。
只有大学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大学生的能力才能符合社会需求,大学生才会有出路,他们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才不会被浪费。
我看到,很多国家已经把会计师、教师这种实操性强的职业,划分到职业大学去。
职业大学不教理论,就教实操,教学生怎么做一个好的会计师。
职业大学培养会计师不追求学生写论文的学术能力,就教授实际本领。
同时,社会对职业大学的文凭也非常认可,甚至如果你想做一名会计师,必须先拿到职业大学的会计师文凭,拿不到就不可能在行业里找到工作机会。
因为社会已经对这个职业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看法:
你要么走学术道路,成为一名会计学研究专家,写论文、发表论文;
要么成为一名具备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会计师。
如果是后者,那就必须去职业大学学习。
白滔滔和三川在芬兰的大学里和学生进行交流,2023年
在北欧,我曾经参观过一所体育大学,这所学校培养15岁的运动员,在培养他运动技巧的同时,也培养他成为这项运动教练员的能力。
也就是说,当这个学生19岁的时候,如果他成绩优秀,就会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但如果成绩不够优秀,他也可以成为一名职业教练员。
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该做的事情。
现在,如果让我去做我们学校国际贸易系的负责人,我会把那些有20年经验的报关员,请回来给学生上课,第一课就是:如何填写报关单。
如果大学教育能够发生这样改变,那么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出路:
要么从事学术研究,要么去做实际工作,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浪费资源和时间,去学习没有实际用途的东西。
同时,我认为大学不应该有学制的限制和对学生年龄的限制。为什么本科一定是四年?我觉得实在是太荒谬了!学制就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而更加灵活:
一年能学成的,学制就是一年;三年能学成的,学制就是三年。学制与学习的内容相关,而学习的内容由实际需求决定。
我想,如果我的孩子不适合走学术的路,我很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大学,她喜欢什么专业,就去学什么专业。
假如她喜欢家具设计,可以先在职业大学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就做实际的工作;
如果还想继续学习,就可以在工作后,再去大学里深入学习设计。
十年或者十五年后,她很可能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家具设计师,设计出全世界最时尚、最受欢迎的家具。
我想,这才是孩子真正的本领,是她一辈子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