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前教育变革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质学校建设强调在教育理念、课程建设、教与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摆脱传统教育局限,通过更多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载体、新要素,实现高质量育人。教育专家认为,梳理走向新质学校的行动方案,包括以AI全方位赋能学校教育、打造课程改革新样态、打造学生动力系统、回归本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富有包容性和活力的教育生态等,都为当前我们思考和探索新质学校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
近日,由京城教育圈主办、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协办的“迈向新质学校——寻找教育更多可能性”系列教育圆桌会圆满召开。北京十一晋元中学、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北京市新英才学校、北京钱学森中学、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大兴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负责人同聚一堂,剖析学校变革案例,探寻新质学校发展智慧,共话教育变革下如何迈向“新质学校”的路径。
◈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校长 赵凤华
101-102=1只移动一位数如何成立?答案是2往上移。北京十一晋元中学校长赵凤华以数学问题引入,指出教育也是一件向上看的事业,是在为未来培育青年领袖,北京十一晋元中学也一直在向上看,向远处看,寻找更多可能。
她认为,新质学校不是一所具体的学校样态,更不需要哪个组织或个人评奖、评估或授牌。 作为海淀三所纯初中校之一,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师生一直在遵循“常识”,学校的每一届学生源于常识的、独属于自己的身份:永远的学长、不凡少年、元梦少年、晋步少年、凌云少年、元辰少年。自建校起,学校迎来了三次中考改革,为此,学校以激发兴趣探究欲望、培养学科思维、奠定坚实基础为目标,持续开发出适合于初中孩子成长的课程,让学生在“爱学习、会学习”这一不变的主题下应对变化的中考改革。
此外,学校以价值体系、治理体系、课程体系架构更高水平的、面向青春期学生的育人模式。150多门分层分类课程、60多门职业考察课程、20多门研学课程、900多张课表,让学生依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战略高层、研发平台、支持人员同年级主任、学科主任一起站在教育教学一线,落实全员育人。同时,学校注重校园空间的建设,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建设学校、改变学校中来。
总之,在迈向新质学校的道路上,十一晋元以成长者为本,竭尽全力帮助老师,以方便老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让表现在学生身上的成长成为教学业绩。
◈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校长 杨艳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校长杨艳以“新质学校视域下小初高一体集团化办学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学校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育人方式方面的实践。杨校长认为,集团化办学是新质学校建设的实践载体,推进新质学校建设,提升集团化办学效能的着力点在于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1960年建校,同一法人下六个校区:小学1个、初中3个、高中2个。为实现各校区以及成员校间的共建、共促、共享,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六十四年的办学实践中,北京市和平街一中围绕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根据学校多校区、多学段、多民族的特点,构建“两个统一”“六个一致”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不断调整权责分配,优化组织架构。
当前,和平街一中还从多个方面完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完善集团治理机制,发挥多元治理主体作用;完善师资均衡机制,提升教师铸魂育人能力;完善文化共生机制,以和合文化引领内涵发展;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形成教学评一体化策略;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提升资源使用效能。同时,学校还通过完善课程贯通与融合机制,加强课程、教材、教师之间的流动和关联,在集团内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连续培养,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 刘炜
作为一所国际化民办学校,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刘炜认为,新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育。他从文化和教学技术两方面,介绍了学校如何聚焦师生体质健康、审美品味提升、课程体系建设、优质课堂教学、数字与科学教育的教科研探索、上下协同一贯制育人机制建设,将面向未来的高质量教育扎根做实。
刘校长介绍,新英才学校以“爱与创造”为立校之基,学校之魂,让学生、教师乃至家长在群体中感到幸福是学校永恒的追求。校内极力推行自由、平等、尊重文化,让学生用爱创造生活,在生活中表达爱,在爱中更好地创新创造。会上刘校长对学校“一线两翼一基础”的育人格局进行重点解说,据悉,新英才学校已搭建完备的十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将“生活美学”“生涯规划”“升学指导”课程贯穿始终。
学校在数字与科学教育的教科研探索也是迈向新质学校的一大亮点。多年来,学校打造适应未来发展的、以AI为基础的信息科技课程体系,该信息科技课程体系以理工向和人文向区分培养,涵盖小初高及未来发展,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设计与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及信息社会责任感。 在北京市新英才学校,AI最开始的应用主要在治理上,引进各种大模型、硬件软件,对学生的成绩、作业甚至行为进行分析优化,把AI作为视频工具、软件图片工具用。同时,科技校队、科学市集、“奇思妙想夜”也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平台。近期,学校对AI做了新尝试,把AI当成一名学生用,即N+1课堂。在今年,学校提出了“拥抱真实世界”的主题,应对人工智能网络数字化、虚拟化,建立人的情感交流。
◈ 北京钱学森中学党委书记 王岭
北京钱学森中学党委书记王岭以“新质立校 生态育人”为题做分享。王书记认为,新质人才不是指精英人才的培养,普通大众将被时代淘汰。当前新质学校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面和可迁移的综合能力,将通识教育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钱学森中学以创建高、精、博、特的一流科学中学,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的人才基地为办学目标,坚持特色办学,用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思想整体规划课程,将创新性实践与特色化培养相结合,积极创建活动平台,打造鲜明的科技航天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家学科课程基础上,学校构建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学校特色课程群以及“集大成得智慧”落地课程——航天科技教育体系,让学生在自身兴趣中探索科学真知、畅想探究过程,在“玩”中获得新知,开启创新思维。 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脑洞大开,选题、设计、学习、创作,充分发挥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自身探究热情。多元的评价体系和多样的项目作品也在科技活动中受到关注和认可。同时,学校打造人文筑梦教育体系,全面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 探索优秀学生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
在迈向新质学校的路上,北京钱学森中学将创新性实践与特色化培养相结合,积极创建活动平台,打造鲜明的科技航天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特色课程,在教育实践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新质人才。
2020年到2024年,学校在各类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获奖共计22人次,市区级以上获奖共计230余人次。
◈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大兴分校
校长助理梁秀丽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以“五统一原则”保障“一体化办学”和“书院双导师”住宿教育模式是高中住宿部的两大特色;也正是通过这种特色教育模式实现向新质学校的迈进。
圆桌会上,校长助理梁秀丽代为发言,她表示,除了以“师资统一”为代表的“一体化办学”提供与实验中学本校同品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疏解核心城区学位不足压力等教育目标外,北师大实验中学高中住宿部通过实施“书院双导师”住宿教育模式,拓展供给侧教育资源,助力优质均衡发展。该模式结合通识教育和专长教育,设置“学业导师”和“成长导师”为学生提供学术指导和全面成长的支持。学业导师负责学生的学术进步,而成长导师则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多方协同工作,关注学生的住宿生活和身心健康。书院制教育管理鼓励学生文理渗透、特长互补、个性拓展,以“博雅书院”和“求真书院”为主阵地,提供丰富多元的书院课程和活动,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和非形式教育(如学术及文化活动)等,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管理体系,包括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同伴教育,通过书院章程、议事会、功能区管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学校注重书院文化的生活服务体系(如宿舍特色文化和书院活动空间),以及独具特色的课程/社团培养体系建设。在大兴分校,学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设立中草药、劳动素养提升等特色课程和活动,全面促进学生的自主个性化成长。
◈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党委书记 车丽梅
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党委书记车丽梅以“构建科学教育新生态,向‘新质学校’奋力迈进”为题,介绍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大加法”,用科技教育助推强国建设。
学校的科技教育起源于2011年,2018年形成一校两址办学格局,2020年在科学教育方向有了新突破。历经三任校长,学校整体性、多样性、选择性的科学课程体系逐渐完善。该课程体系立足国家课程基础,以地球与环境为主题,进行更融合的科学体系构建,更加聚焦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的教育资源,更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设计,也更加注重指导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校开发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课程,从学生兴趣出发,不断生长,向更高阶的科学思维蔓延,让科学教育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同时,学校注重开展地域资源融入的综合实践活动,运用燕房地区丰富自然资源,把这些资源转化为教育实践。实践活动涵盖空间布局、生物多样性、乡土景观建筑、产业转型、文旅创新等主题。学校还建立了科学教育的协作体,包括燕山石化、化工研究院等企业和单位,利用教育协作体推进科学教育。此外,学校构建了5大育人平台,在育人平台引领下,开展科技交流活动(数学节、科学大赛、科技研发活动、科学体验活动等)。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双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构建赋能成长,搭建互联网+教育科技管理服务平台,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
在迈向新质学校的路上,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希望教育为理念,以科技教育为依托,为社会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
◈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陈德收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陈德收认为,新质学校是多样态的,陈校长介绍了学校在办学机制等方面的创新。该校是政府主建、大学主管的学校,学校教师近240人,只有不到一半教师是有编制的。学校从全国各地招收骨干教师、优秀教师、退休教师,大大增强了学校师资力量。他在管理实践中发现,正是一大半的非编教师给学校带来了无限活力。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依托北京理工大学,以探索幼小初高一体化教育模式而闻名,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理工科学人才为己任,目前正向一所具有鲜明理工科技特色的学校迈进。在教育内容上,学校积极倡导并实施红色教育、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以及绿色教育,致力于构建一个从智慧教育向绿色教育转型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学校还特别重视家校合作,成立家长学校,为新老师、新学校、新家长和新学生提供一个共同成长的平台,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为师生、家长乃至社会提供支持。
陈校长提出,学校将搭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桥梁,通过资源共享和发展合作,广泛交流,学习借鉴先进教育理念。
主办方“京城教育圈”主编罗德宏在总结中表示,此次会议以迈向“新质”学校为切入点,角度小但延伸空间大,为中小学在学校创新、数智化赋能、教育增值、课程改革、学生自主发展等方向提供了具体实践案例。作为北京具有较高公信力和广泛影响力的教育新媒体平台,“京城教育圈”一直以“发现教育价值”为自身使命,搭建学校和社会、家长之间的桥梁。希望能够聚集更多资源推动学校发展,为学校创新发展进行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