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资讯 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 出国留学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被“放养”的孩子,为什么更容易成为学霸?看完这篇你就懂了

2024-11-20 来源:化拓教育网

作者:主创团·猪妈妈

“一小时就写了6个字,我真的快顶不住了。”

一位妈妈跟我哭诉。

他儿子四年级,近来问题越来越多。以前考试还能拿个90多,现在每天全力抓学习,也只能考70、80分。

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帮他分析了,写作角度、分哪几部分,也都和他确认了,结果他一小时就憋出6个字。

“做作业,在旁边看着就还能做,但你只要不守着,他能把那橡皮给戳通!”

情绪上来了,她骂孩子会骂得很凶。但她说,她儿子就跟“树”一样,一动不动,也没回应。

“树还有皮,我有时觉得他怎么‘没脸没皮’的。”

而更让她心态崩溃的是,邻居家孩子跟自己孩子同校同班,状态却和他儿子完全不一样。

家长并没怎么操心,孩子自己就成长得很好。

“从来不强制他学习,更别说像我这样守着。但他孩子就自己很主动地要学,考不好还哭。奥数还拿奖......有时候就是命。”

很多家长花了大量心力、财力在孩子身上,却收获无几(有的甚至“反目成仇”)。

反观一些学霸家庭,好像孩子都是高自尊,又自律,根本不用监督,自己就有目标,自己就知道努力。

时间长了,很多家长难免怀疑:学霸是天生的吗?有些孩子是不是再怎么教,都很难成才?

美国《时代》周刊曾做过一期观察,那些发展很好的孩子,确实多半是“放养”。

但这只是一部分事实,并不是全部真相......

“放养”不是选择题

而是比重和质量问题

我们经常听学霸父母说,“我很少管孩子”——那是不是我们也像他们那样“放开手”,孩子就能越来越好?

显然不能。

如果把学霸比作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放养”只是你看到的,它迎着阳光肆意生长的部分。而在你看不到的地面之下,还有着发达的根系、肥沃的土壤。

在《小日常,大奇迹》一书中,做了很清晰的划分,叫做:放养、自养和寄养。

自养——顾名思义,就是家长自己带、自己教。

通常是很多家长用来守着孩子做作业,照顾孩子吃喝拉撒的那部分;学霸家长通常会把精力更多花在早期培养孩子的底层能力上(比如,亲密关系、通识教育、思辨力、专注力等)。

寄养——是我们把孩子委托给别人(学校、机构、社会,或者长辈、阿姨等)。

比如,我们把孩子送去上学,给孩子报培训班,把他放到夏令营,或者直接请长辈看管等。

放养——是完全任由孩子自由活动、学习。

像孩子自己阅读、完成作业,自己玩玩具、发呆、画画、搞“发明”等,都可以称作“放养”。

这三部分加起来,才构成对一个孩子的全部养育。

这样一划分,你就至少会有2个洞见:

1、再“放养”孩子的父母,他们都会有自养和寄养孩子的部分(没有绝对的“放养”)。

2、不同家庭,因为育儿观念,时间、精力、资源的不同,自养、寄养、放养的效果、分配比重会各有不同。

“放养”从来不是一道“是or否”的选择题,而是分配比重和执行质量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学霸都是被放养长大的”,真相实际是:

这三种养育模式的合理分配、充分利用、高效率、高质量执行,才造就了部分孩子的“学霸”特质,才让他们的父母,能够把自己解放出来——

实现高质量的“放养”。

高质量地自养、寄养

培养孩子自驱力

《小日常、大奇迹》的作者王潇,是一位精英女性。她既有自己的企业,又有自己的写作事业,同时还追求高标准的自我成长。

可以想象,她能分给孩子的时间很少。

但她确实又把女儿培养得很好——不光是学霸,还是壁球冠军,还自己开画展、设计产品,组建小朋友的自律小团体。

除此之外,她和女儿还有着融洽的亲子关系。

同样一天24小时,她怎么能做到这么多呢?

从她的育儿分享中,我们可以窥见,很多学霸父母是怎么付出有限时间(很多时间在“放养”),就培养出优秀孩子的。

而就这点来说,即便作为普通父母,他们的视角和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在这本书中,王潇告诉我们:她会用三种养育方式,去规划孩子的五种时间。

她认为,孩子终究是要离开大人和原生家庭的,需要自己学会掌控时间、自己做每一个关键决策、自己面对生存和社交。所以,在养育的每一天里,她都在为孩子的离开和独立做准备,都在培养孩子“自动巡航”的能力。

比如,在宝贵的自养时间里,她认为养育的质量,比绝对时长更重要。

她不会一直去抓学习、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影响孩子。

比如,她擅长画画,就会每周安排一个时间跟孩子“交换画画”;孩子爸爸擅长数学,周一到周四,都会有父女俩的亲子数学时间。

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自养,父母才能在孩子面前“闪闪发光”,成为榜样。

另外,在能解脱自己的寄养部分,她会把心思花在如何为孩子找到更适合的寄养资源上。

比如,制定“家庭会议制度”,去调动家人合作育儿;利用“兴趣班考察清单”,帮孩子找到更靠谱的机构;建立“儿童时间管理体系”,帮孩子明确方向、规划好时间等。

她为孩子规划的五种时间是这样的:

健康时间——帮孩子爱上运动、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好玩时间——让孩子长存好奇,给孩子自由呼吸的时间和空间;

生存时间——让孩子掌握方法,克服逆境,变得自律、坚韧(比如,完成好学业);

成就时间——培养孩子受益一生的核心竞争力,变得自信、强大(比如,发展持续的特长);

心流时间——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变得专注而高效。

她用这五个领域的目标去牵拉,倒推孩子在某时某刻,应该由谁陪着(或者自己)去干点啥。

而当有了这些高质量的自养和寄养后,孩子能“放养”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

有好的习惯,好的能力,有好奇心,有韧性,有自信,有专注力......孩子就会有好的自体感,好的自体感又会催生出强大的自驱力,自此进入良性循环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学霸孩子都在被“放养”。

但事实是,“放养”只是那个结果。

人家的“好钢”(时间、金钱、精力),早都用在了刀刃上。

真正敢放养的父母

都在用“场域育儿法”

最后,“放养”似乎是最好操作的——不就是“甩开手,随他去”嘛。

但学霸父母的“放养”,真的是让孩子爱干嘛就干嘛?

这背后也有大智慧。

要做到真正“放养”,你得先排除自己内心的不安:

孩子安全吗?和孩子接触的人靠谱吗?没有人盯着,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吗?他会把时间花到让自己有收获,而不是让自己越来越“down”的事情上吗?

为了解决这些,王潇在书中也给出了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叫“场域育儿法”。

场域”这个词,来自社会学,指的是人们所在的物理环境、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被“场域”影响。同样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域下,会受到不同的影响,做出不同的事情。

也就是说,场域有着无法言说的“氛围与气质”,它直接作用于孩子的行为。

在“场域”里面,大人不需要对孩子做额外的管理和要求,只是自然地向孩子传递正向的信息,孩子就会跟着来。

比如,当你们全家都爱刷手机,总是抖音开很大声,那孩子就会觉得吵闹一点、不尊重别人也没关系,玩手机躺平也是很正常的事。

如果你们都可以,我不可以,那你反而是在剥夺我的权利。

相反,如果家人都爱看书,家人都爱运动,家人都很有时间观念,那他就会不自觉悄声细语,或者感觉自己如果不动起来,就会很“不合群”。

所以,你很忙,你很不满,不是唠叨孩子你赶紧去做什么事,做什么样的改变。

而是,你先有点儿你期望他的那个样子,哪怕是一起努力。

养育孩子,就是重养自己。

家长要学会只为孩子付出有限时间,同时发展自己。

(如果你总对孩子还抱有更高要求——)

这不是奢求,而是必须。

显示全文